建安十四年夏,鄴城。
李翊立於高台之上,身後“齊”字大纛獵獵作響。
台下,黑壓壓的甲士列陣如林,鐵甲映日,刀戟森寒。
“傳令——”
李翊聲如洪鐘,“各郡兵馬,立刻動員。”
河北的交通運輸,經濟體製,早已被李翊打造成了一台戰爭機器。
一經拍板決定,整個河北戰爭機器便馬力全開,發動運作起來。
河間出兵兩萬,安平出兵一萬,章武出兵一萬,渤海出兵一萬,魏郡出兵一萬。
總即戰力兵馬約六萬人。
幽州境內,十萬民夫推著糧車,蜿蜒如龍。
牛馬嘶鳴,車輪滾滾,塵土飛揚。
幽燕地區雖未直接參戰,但出動了大量騾馬牲畜,與民夫。
尤其這個民夫,因為邊境地區體製相對落後。
奴隸交易非常頻繁,省去了政府征發徭役的功夫。
大多是直接向奴隸主進行借買。
“快!再快!”
督糧官厲聲催促,“前線將士等著吃飯!”
“切不可耽誤了!”
沿途村落,老弱婦孺皆立於道旁,默默遞上乾糧、清水。
一白發老嫗顫巍巍捧出一袋粟米,塞進運糧隊:“
老身雖無力殺敵,但願儘一份力……”
這老嫗隻是河北民情現狀的冰山一角。
李翊一直非常重視河北人的凝聚力。
世人都知道,自提議在北方搞經濟改革以來,使得河北經濟騰飛。
大量的財富湧入北方。
而這些財富李翊並沒有據為己有,充實自己的腰包。
而是主動分享給了民眾,讓河北人人都能有錢。
李翊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天下富郡不在少,如我河北諸郡,徐州下邳,淮南壽春,荊州襄陽,豫州潁川,益州成都等地。”
“但這些富郡無一例外,百姓們辛苦勞作,但這些財富永遠不會屬於他們。”
“我將財富分給百姓,因為我堅信‘擁有’的感覺至關重要。”
“隻有當百姓擁有了,他們才會去努力捍衛自己的國家。”
“否則,他們終將明白,他們捍衛的不過是地主豪強的財產。”
正是李翊秉持這樣的執政思想,才加強了河北人的民族凝聚力。
一聽說官府的公文發布,不少百姓都自發捐錢捐糧,為國家出力。
更有不少青壯,雖不願投軍,但仍然是積極響應國家的民夫應征。
為了回饋百姓們對戰爭的熱情,李翊專門大手一揮,宣布給民夫們漲工錢。
每個地區的民夫工錢是不一樣的。
按照河北官方的規定,民夫運一石糧食,走一百裡路的工錢是六十錢。
那麼李翊則宣布將這個工錢漲到八十錢,也就是提了三分之一。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之前你送一單外賣能夠掙九塊錢。
而李翊則是直接把這個價碼給漲到了十二塊錢。
河北幅員遼闊,所以早早地開始動員。
與此同時,荊州、淮南等地區在接到傳令以後,也開始進行了總動員。
總動員雖然需要很長時間,但這並不妨礙政府高層將具體的數據給提前統計好,並將之上報。
據官方統計,齊國這次動員的正卒約有二十三萬人。
二十萬輔兵,十七萬民夫,總計六十萬大軍!
對外宣稱六百萬人。
出動這麼多兵馬,隻為一戰定中原。
如此聲勢浩大的動員運動,毫無疑問地驚動了魏國。
早有細作將齊國的戰略計劃報到潁川去。
時任曹魏征東將軍的夏侯惇,緊急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
潁川本是曹魏手上的最富之郡,但由於曹魏失去河北,被齊國三麵夾擊。
曹操也果斷下令——“拆!”
凡是潁川值錢的東西全部拆了,打包送到關中,再運往西蜀。
拆不了的,寧可直接燒毀,也絕不給齊人留。
至於潁川地區的一批核心骨乾,早已經舉家搬遷了。
荀氏、鐘氏、韓氏,杜氏等等家族,紛紛搬遷。
這裡也體現了曹操搬遷的一個重要原則。
那就是優先捍衛地主豪強們的利益。
戰爭一來,他們是最先避難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曹魏集團的核心利益已經與這些世家們綁定了。
他們本就是相互依存的。
同時,世家豪族本身自帶巨量財富,與大量童仆。
這對於曹操來說太重要了。
至於那些沒有土地,沒有財富的普通農民,那就老老實實留在本土罷。
畢竟戰爭發起,也需要大量的兵源與糧源。
許縣衙署,夏侯惇高坐主位,次位是征南將軍曹仁。
兩人算是宗室將領前二了。
夏侯惇更是當之無愧的宗室第一人。
曹操把這兩人留在中原,就證明了他對戰事仍抱有一絲期望的。
並不說齊軍一打來,魏人真的就抱頭鼠竄,將河南領土拱手相讓。
該拚還是要拚一下的,萬一戰事有所轉機呢?
“據探報,齊人動員了六十萬兵馬,妄圖一戰滅我中原。”
“魏公委我以重任,未聞諸公有何意見?”
夏侯惇麵色凝重,詢問眾人的看法。
他作為東線戰區的總司令,此刻倍感壓力山大。
校尉呂健憤然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齊人來勢洶洶,我軍退無可退。”
“為今之計,隻有死戰一拚!”
然而呂健的慷慨激昂,並未引得眾將的共鳴。
因為大家都從軍數年,非常清楚自己麵對的是怎樣一個敵人。
曹仁此刻保持了一名軍中宿將的冷靜,他沉著分析道:
“如今汝南可動員兵馬約兩萬人,兗、豫可動員兵馬亦兩萬人。”
“四萬正卒,隻恐不夠。”
“我意讓魏公從關中地區再征調兩萬正卒過來。”
按照曹仁的構想,齊人的正卒大概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
他們絕對不能在這個數目上落後,否則就真的沒得打了。
“即便從關中征調,也不過六萬正卒,六萬如何敵得六十萬?”
主簿蔣濟一臉悲觀地說道。
當然,這裡蔣濟忘記算上輔兵與民夫了,隻是被齊國將要動員六十萬大軍的數目給嚇著了。
“我有一計,或可為用。”
人群之中傳來一道聲音,眾視之,乃都督護軍趙儼也。
趙儼同樣是潁川名士,大族出身。
也是少數沒有離開潁川去關中的,因為曹操必須留下一幫人輔佐夏侯惇作戰。
這是一項相當危險的工作。
畢竟戰端一開,刀劍無眼,不是你想走就能走得掉的了。
“趙督護有何妙計,快快說來?”夏侯惇忙問道。
趙儼乃命人取出一迭圖冊,還有輿圖。
鋪開在案上,眾人視之。
原來上麵記載的是兗、豫地區,各地的人口所在,糧草儲備。
以及換算成軍隊後,可以實際支撐的具體時日。
上麵都清清楚楚的記載詳細。
眾人目光快速掃過,紛紛明白了趙儼的意思——爆兵!
為今之計,隻有爆兵,才有機會與齊人一戰。
這種是不計成本,不計後果的。
贏了,有可能很難將其轉化為勝利果實,因為得防範兵變反噬的後果。
輸了,那河南地區真的就有可能一戰全吐出去。
畢竟這種“爆兵”手法,是非常失民心,得罪底層民眾的。
到時候,真有可能會出現“喜迎王師”的現象。
然而,就是如此冒險的一場軍事行動,居然得到了曹魏一眾高層的支持。
大家都覺得除了爆兵,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但這畢竟是一場冒險的軍事決定,夏侯惇必須將此項計劃報給曹操。
於是寫下諫兵事疏,發往成都。
其書略曰:
“惇等頓首再拜魏公麾下:”
“臣等集東線諸將,晝夜推演,得破齊一策。”
“然乾係甚重,不敢專決。”
“今齊國舉兵六十萬,分五路來犯,聲勢浩大。”
“我軍縱儘發西川、關中戍卒,亦不過二十萬眾。”
“若不取非常之策,恐難當其鋒。”
“故臣等議定策略,令各郡‘五丁抽三’,強征壯卒。”
“儘起府庫錢帛,購胡馬、募死士。”
“預征三年賦稅,以充軍實。”
“然此策亦有隱憂之患,強征易生民變,漢中前鑒猶在。”
“糧儘恐釀兵禍,官渡舊事可證。”
“縱勝亦難善後,恐如項籍巨鹿故事。”
“此存亡之決,若行此策:”
“勝,則元氣大傷,十年難複。”
“敗,則河南儘失,社稷傾危。”
“臣等智短,瀝血以請,唯明公聖裁。”
“惇臨書手顫,墨漬滿絹,伏惟鈞鑒。”
“建安十四年五月,征東將軍夏侯惇頓首。”
……
曹操得夏侯惇書,立馬回手諭批複道:
“卿議甚善,可速行之!”
“齊虜挾眾六十萬來犯,若不行非常之策,何以擋其鋒?”
“勝,則雖傷民力,猶勝養寇。”
“敗,則棄河南而守關中、西川,未為絕路。”
“縱使兵敗,亦當焚倉廩、毀城垣、徙百姓,使河南千裡無雞鳴!”
“齊人縱得之,不過空土,必為放血之槽,耗其國力!”
“大業存亡之際,何惜小民?速辦勿疑!”
“魏公操手書。”
……
不得不說,曹操還是相當狠辣的。
僅從戰略上講,曹操此次做出的判斷,是非常符合他自身利益的。
在曹操看來,通過這種爆兵戰略。
如果我們贏了,當然最好。
就算是傷民傷財,那也比壯大齊國這個對手強。
如果我們輸了,那麼失去的也隻是河南。
我們還有關中,還有西川,並非沒有退路。
況且即便打輸,那也要把河南變成一片狼藉。
給齊國種下放血槽,以削弱他們的實力。
夏侯惇得曹操手諭,末端還看見曹操批複了這樣一句話——
“另著摸金校尉儘啟漢陵,發丘中郎將搜掠塚祠。”
“金玉充軍實,銅鐵鑄箭鏃,絲帛賞死士。”
“凡齊兵將至處——”
“掘地三尺,片瓦不留!”
盜墓算是曹魏的傳統藝能了。
早在曹操發跡之初,曹操就在軍中首創了“盜墓辦公室”。
最著名的當屬曹操掘梁孝王的墓,這讓曹操發了筆橫財。
但其實早在曹操伐徐州時,就曾沿路掘人丘墓。
使得先人屍骨散於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不過這些行為,確實實打實給曹軍帶來了海量財富。
如今曹操想著河南之地反正都不一定保得住了,就讓夏侯惇重新組建發丘中朗將與摸金校尉。
指標是什麼呢?
就是曹操說的,“凡齊兵將至處,掘地三尺,片瓦不留!”
沒錯,曹操的意思就是把能挖的都挖了,不要給齊人留任何東西。
夏侯惇望見那“片瓦不留”的四字後,立刻開始執行命令。
率虎豹騎親族催督將領們,加快行動的步伐。
他們僅在河南地區動員,效率理論上是要比齊國高的。
所以即便他們是後發,應該能夠趕上齊國的動員速度。
濮陽城門下,黃發垂髫皆被驅至廣場。
縣吏持簿唱名,聲如裂帛:
“五丁抽三!殘戶亦出二丁!”
一名老農趙五跪地叩首,磕頭如搗:
“將軍,老漢三子已戰死兩子……”
“僅存幼子耕田,懇請將軍開恩。”
話未畢,督軍鞭已呼嘯而下,脊背頓時皮開肉綻。
其幼子趙阿蠻被鐵鏈鎖走時,老農撞死在了征兵柱上,血濺魏字軍旗。
汝南村落,曹卒挨戶搜人。
就連老嫗也不能幸免,被帶去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