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蕭誌一行人皆是神色匆匆,不久便來到尚宮局。
那尚宮局中,司徒尚宮名喚蘭靜,年約四十上下。隻見她生得臉盤瘦俏,容貌非俗,眉如遠黛,目若星辰,自有一股端莊秀麗之氣。
這尚宮局乃女官六局之首,司徒蘭靜平日裡在這宮闈之中,也是頗有威望,行事雷厲風行,眾人皆敬她三分。
然今日,見一行五人前來,為首的乃是曹安與蕭誌二位老太監,司徒蘭靜心中,自是知曉這二人身份非同小可,哪敢有半分怠慢。
但見她蓮步輕移,趕忙上前,盈盈下拜,口中恭敬道:“不知二位公公駕臨尚宮局,有失遠迎,還望公公海涵。”其聲婉轉,卻又帶著幾分謙卑。
行禮已畢,司徒蘭靜又抬眼瞧見慶尚儀與紫悅、晴雪三人,當下也是不敢有絲毫托大,竟不待慶尚儀與紫悅、晴雪三人施禮,她便幾步搶上前去,伸手一把扯起慶尚儀三女,直笑說莫要多禮。
曹安將尋物來意細細道來,司徒尚宮雖不知此物如今所在,但往昔宮闈之事,倒也略有所聞。
遙想當年,隆慶皇帝在位之時,風流多情,尤愛美人。其不僅廣納後宮佳麗,更癡迷於親自繪製美人圖。
但見他筆下佳人,傅粉施朱,恰似春日繁花,嬌豔欲滴;縷金佩玉,仿若瑤台仙子,風姿綽約。每一幅畫作,皆傾注心血,力求將美人神韻,展現得淋漓儘致。
一日,尚儀局奉命出宮采辦,於市井繁華之地,偶然覓得一方玉硯。
此硯以西域進貢的“血玉”雕琢而成,通體晶瑩,溫潤如脂,其色似霞,紋理如畫,觀之令人心醉神迷,實乃稀世珍寶。
宮中一嬪妃聽聞此事,托人尋來,欲得此硯,以作揮毫潑墨之用。
誰料天意弄人,這紫毫玉硯到那嬪妃手中第二日,隆慶皇帝恰巧駕臨其宮。
皇帝本就雅好書畫,一眼便被這紫毫玉硯吸引。
他拿起玉硯,細細端詳,隻見那玉質細膩,紋理天然,雕工精湛,不禁龍顏大悅,連聲讚歎道:“此乃天賜珍寶,朕得之,實為幸事!”
那嬪妃見狀,自是聰慧過人,趕忙將紫毫玉硯獻給聖上,以博君歡。
自此,隆慶皇帝便常以這紫毫玉硯作畫。
說來也奇,每用此硯,筆下墨色便格外濃淡相宜,繪出的美人圖更是栩栩如生,仿佛畫中佳人,隨時都會盈盈淺笑,從畫中走出。
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隆慶皇帝龍禦歸天之後,朝堂之上風雲突變。
有那禦史心懷叵測,竟上書彈劾,言說這紫毫玉硯乃不祥之物,其出現與皇帝駕崩有著莫大關聯,有妨害隆慶皇帝龍體康健之嫌。
此言一出,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在宮中激起千層浪。
當時負責采辦此硯的尚儀,聽聞此言,驚懼交加,心中惶恐不已。
她深知此禍若連累自身,恐性命不保,更恐牽連家人。思來想去,竟抱著那紫毫玉硯,含淚飲下毒酒,自儘身亡,以死明誌,試圖平息這場風波。
不過,朝中也有正直大臣,見此情形,紛紛上書進言,力證這紫毫玉硯乃稀世之寶,絕非害人之物。
更有那嬪妃,為證自身清白,聯合朝中數位重臣,四處奔走,舉證力說,言辭懇切,力陳紫毫玉硯無辜。
且那時的李貴妃,便是如今的李太後,與那嬪妃素來交好,情同姐妹,見好友蒙冤,自是義憤填膺,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言辭犀利,駁斥禦史之言,力助那嬪妃洗清冤屈。
如此一來二去,這場因紫毫玉硯而起的風波,在眾人的努力之下,方漸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