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還能有十二碗餃子,同誌,這麼多你帶得走嗎?”能賣掉當然願意了,就是不知道顧客怎麼把餃子裝走,難不成還得賣他一個盆子。
“嘿嘿,再多我也帶得走,您稍等。”王向東回到飯桌那,從旅行包裡“掏”出一個搪瓷盆,外加兩個大飯盒。
“哈哈,你這同誌出門可是帶足了吃飯家夥啊,咱們店裡的蟹黃包子可不比市裡的狗不理差,要不也帶幾個回去嘗嘗?”收銀的笑了。
“哦,那必須的,您看看這飯盒能裝多少個包子,再算算總共要多少錢票。”王向東正巴不得呢,能備著的吃的東西當然多多益善了。
交了錢票,王向東就站在窗口處跟收銀的閒聊起來,要想了解津市的美食還得是飯店的人最清楚。
“你以為咱們這蝦餡用的是對蝦,那不可能,你想得可真美,對蝦可是要出口創彙的,哪舍得做成餡料啊。”收銀的一聽王向東的提問就連忙搖頭,接著就給介紹起來。
津市的河口對蝦,不論個,論對的,每對重約半斤,對蝦剛出水時,皮殼如綠豆瓣呈青白色,所以,常以“豆瓣兒綠的大對蝦”來標榜個大新鮮。
對蝦個大體壯,殼薄肉肥,肉質鬆軟,易消化,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後需要調養的人是極好的食物,解放後都是以出口到老毛子和東歐各國為主,也曾通過民間商貿出口到島國。
這時候對蝦的價格都快趕上豬肉了,一斤達到七毛錢左右,市麵上一斤對蝦能和老毛子換到四斤小米的,達到標準的對蝦基本都被統購了。
能留下來的都是個頭略小的對蝦了,卻也是飯店跟單位食堂采購員爭相搶購的,以對蝦為食材的津市傳統名菜有:乾焅大蝦、油燜大蝦、糟溜大蝦、炸板蝦、烹蝦段、炸蝦條等。
“咱們這肉餡除了用小蝦,還有就是皮皮蝦了,再小的就隻能做成蝦皮或者蝦醬了,在咱們這裡,無論大蝦小蝦都跳不出碗裡的,哈哈。”收銀的介紹起來頭頭是道。
皮皮蝦,是津市人對“蝦蛄”的習慣稱呼,春季產量大,雌蝦膏黃體壯,很是肥美;秋季產量小,是津市人在海貨“青黃不接”時,聊以解饞時才吃的海鮮,飯店裡就做成肉餡了。
皮皮蝦最常見的吃法是清蒸白灼,蒸熟的皮皮蝦遍體紫紅,海味清鮮,也可去殼取肉做餡料,可炒雞蛋,也可夾大餅吃。
小麻線,也稱麻線蝦、蝦虱子,灰白色,小得幾乎分不出個體,是製作蝦醬的原材料。
麻線蝦具有非常強的抗寒能力,屬於冷血水生物,隻有每年渤海灣剛解凍和即將上凍的短暫時期才有。
津市人用其蒸食,或與韭菜同炒,海鮮味十足,營養豐富,無論蒸炒,均以夾大餅吃為常見。
白米蝦,學名“毛蝦”,也稱小白蝦,渤海灣出產量最大,津市人鮮食白米蝦的經典吃法是炒韭菜、攤蝦米托、白米蝦汆白菜湯、鮮白米蝦韭菜合子等等。
曬乾後的白米蝦,即為“蝦皮”,蝦皮的營養價值遠遠高於鮮白米蝦,鈣質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