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朝廷發來電報,要求韓信回長安麵君。
與皇帝和幾位重臣見麵,得到的任務是收複淮南國。
並不意外。這是早已定下的方略。
“麻煩在於,淮南河道縱橫,秦軍漢軍原有的平原作戰方略並不適合渡江作戰,這也是英布敢於憑恃淮河天險,抵抗大秦的底氣所在。”蒙恬道。
“故楚國也有江河之險,不也被王翦所滅?”韓信道。“戰爭曆史沒有新鮮事,複現王翦將軍滅楚的套路……”
“所以說你對戰爭史了解還是不夠啊!”蒙恬苦笑。
韓信確實不了解曆史上非常著名的這一戰,隻記得王翦滅楚,但是戰場上如何操作的,自己真不知道。
“秦王政二十年,秦將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北部,取十餘座城,開道擊魏。楚國公子昌平君徙於郢。”蒙恬陷入回憶與複述的狀態。
韓信沒聽出這一戰有什麼問題。要攻楚,當然要先解決掉魏。河南郡的路打開,後勤輜重才能跟得上。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訌之機,分兵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蒙恬率一軍攻打寢,均擊敗楚軍。會師城父。”蒙恬就是這一戰的參與者,青年蒙恬初掌大軍,奠定了此後軍旅中的地位。
“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揮軍尾隨秦軍,追擊三天三夜,乘秦軍輕敵無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占其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蒙恬的臉色有些難看。李信伐楚這一戰,是秦國少有的大敗,之前王翦說伐楚需要六十萬人,還沒成為始皇帝的秦王政覺得太多,隴西侯李信說隻需要二十萬,結果初戰獲勝,再戰大敗。秦國也大傷元氣。這一敗,參戰的蒙恬也不堪回首。
“李信大敗,先帝沒有處分李信,而是重新找到王翦大將軍,允諾以60萬秦軍交給王翦大將軍,再次伐楚。二十三年,王翦和家父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楚國征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在平輿與秦軍決戰。秦王在郢陳督戰。在蘄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二十四年王翦、家父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占領越國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蒙恬此刻仿佛是兵學係的那位教授,侃侃而談,陳述二十多年前秦楚之戰的那些時光和戰役。
隻有韓信聽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蒙恬的意思。這些戰役中所提到的:平輿、寢、城父、郢陳、壽春,都是泗水郡、河南郡、三川郡的縣城,都在淮河北岸。
在這些遍布平原和丘陵的戰場上,秦軍的步兵擁有優勢。在平地上的推進,秦軍也沒有後勤輜重的憂慮。
怪隻能怪楚國占據了太多淮河以北的土地,好死不死,楚國把都城挪到了淮河以北的地區。
如果楚國憑恃淮河長江的天線。把都城放到長沙或者郢都,仔細經營長江以南的疆域,哪怕是王翦大將軍,隻怕也無能為力呢。
“英布的淮南國,王都、主力都在淮河以南,長沙國甚至在長江以南,大軍攻伐,要渡河渡江,運兵難度大,後勤補給困難。是這一戰的關鍵。”蒙恬說。
兵法說“半渡而擊”,就是說發現敵人以後,在敵人渡河到一半的時候發動襲擊,是最佳時機。
淮河這樣的大河,必須要用舟船渡河,每條船所能載運的士兵數量有限,運送效率低下,敵軍如果在對岸做好準備,全殲上岸的敵人,輕而易舉。
韓信這下算是了解到攻打英布的難處在哪裡了。渡江作戰!
“陛下和先生給我出了個難題啊!”韓信自嘲說。
“觀你用兵,極擅用水,所以這一戰你來領軍,是最恰當的。”
“再擅長用水,也沒碰過淮河這麼大的河啊……”韓信喃喃道。
“不急,我們這一戰不急,現在淮河以北天下安定,朝廷給你做後盾,有無數人力和資材可以使用,隻要穩住淮河一線,後麵慢慢耗著英布也可以……畢竟淮南國隻有三郡之地。”蒙恬道。
這是個無奈的說法,當天險存在的時候,進攻一方為了彌補掉天險的劣勢,可能需要數十年的埋頭苦乾,才能彌平這個差異。
但是英布割據淮南國三郡,大秦帝國等得起,韓信等得起,蒙恬也等得起嗎?扶蘇等得起嗎?始皇帝曾經南下九嶷山巡遊,英布割據,扶蘇還能去九嶷山嗎?
韓信皺了皺眉頭。為了滅一國,要等上幾年時間?我韓信可沒打過這樣的仗。
但是韓信也不是大言炎炎自視甚高的人。對方有地理優勢,我搞清楚他的地圖就行了。咱有旋翼機不是?
不過可不敢如蒙恬他們入長安一樣,靠著空降部隊去破英布,英布是流寇出身,流寇最大的特征就是機動能力強。你對英布搞空襲,英布會像地上的兔子老鼠一樣鑽到洞裡去,這種空降突襲斬首行動一擊不中,就要麵臨敵人的反撲,有這麼好的技術優勢,折在英布手裡,才是笑話。
“再寬的河流,也一定有辦法度過。”韓信就隻是這樣回複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