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門人,或者公羊高的門人是什麼樣,張誠仍然無緣得見,但是和公孫尼子一席長談,還是覺得這一場國運之戰,意識形態的建設也非常重要。
而百越之地,彆說意識形態了,言語交流都成問題。
始皇帝一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但是到了李斯的時代,統一起來的也隻是書寫的字體,把六國不同的書寫文字,規範為李斯體的漂亮小篆。但是這事兒也隻開了個頭,還沒有實現全天下的統一,負責這事兒的李斯就嘎了。
至於統一語音這事兒,連想都不要想。
靠著派到地方上那千把個縣令就想統一天下的語言?那實屬是十冬臘月去買桃——想屁吃!
彆說改變楚地的口音,連改變河南地區的口音都做不到。
推廣普通話這種事情,除非有全國統一的廣播電台,才能讓大家有機會接觸標準口音。但是就算兩千年後,還有人對春晚小品全是東北話大為不滿呢。何況在大秦。
扶蘇手裡現在倒是有好幾個電台,但是電台的影響現在也隻能達到淮河以北地區。在楚地都沒啥影響,何況百越?
百越之地據說有文字,尤其是吳越之地,文字相對比較發達,這文字是所謂的鳥篆。在秦宮檔案中有鳥篆的器物、文獻、翻譯的內容可以參考。
但是書麵語並不等於通用的交流語言,百越各地有不同的部落人居,所謂十裡不同音,彼此之間交流都非常困難,更彆提和中原交流了,中原的文人會稱百越語言為鳥語,所謂““雕題交趾……人民鳥語”中原之地根本無法和當地人交流。
當著蒙恬和張誠的麵,公孫尼子念了一段詩:
“濫兮拚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這什麼?”蒙恬問。
“據說是越人的一首歌,楚人把歌詞用聲音標注下來,就是這樣的。”
滿廳的人都張大嘴巴。公孫先生您在說什麼,這裡麵有一個詞是人能聽懂的嗎?這是歌?
“你們學文學的人,可能聽過這首詩。”公孫尼子微笑: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首詩我們能聽懂是中國話了,和你剛才那首到底有啥關係?”張誠問。
“就是剛才那首,楚人把它的意義翻譯出來,按照楚人歌曲的方式重新寫出來……就是了。”
講的是一個男子看到楚國的王子長得好看,就登上王子的船,鑽進王子的被窩。是這個意思嗎?公孫尼子先生你確定這個內容我們平台能寫嗎?
蒙恬沉了臉色。倒不是和王子鑽被窩這部分激怒了大將軍,而是……
“找通百越之語的人,無論什麼方法,找到,我們要弄懂他們的語言。言語不通,我們進入百越就如同瞎子聾子。”大將軍抓到關鍵。
“公孫先生,我有不情之請。”蒙恬說。雖然公孫尼子既無官位也無勳爵,但是蒙恬一直對公孫先生禮敬有加,就算是皇帝扶蘇見到公孫先生,也是要執半師之禮的。
“大將軍請說。”
“幫我解決言語不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