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生活的越久,薑明月便越清楚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平行世界。
一個與她上輩子生活的世界,相同又有許多不同的世界。
因此在她拿到《沉默的目擊者》這個偏現實主義風格的本子。
她的第一反應,是查詢這個世界,國內於庭審相關的資料。
在第一遍囫淪吞棗的看過,第二遍仔細閱讀時,她會把裡麵某些劇本反複出現,或者於她飾演的角色有重要影響的點記錄下來。
比如整個故事裡,審判張萌萌的法庭戲。
張萌萌在被審判時,她在某個時候說的某句台詞,是否符合常理,她為什麼會說出這句話。
而她,作為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要如何讓張萌萌用一種更合理,觀眾一看就會發自內心的感慨
哦!張萌萌此時就應該這樣的做法和反應,向觀眾呈現編劇設定的情緒。
例如,當張萌萌作為嫌疑人,在某一階段,是否沒有權利的法庭上發言,但編劇為了劇情發展,給張萌萌在此處設定了台詞。
這個習慣,薑明月上輩子就有。
並且不止一次被周圍的人吐槽,她挑刺,雞蛋裡挑骨頭,無中生有。
覺得她沒必要這麼較真,現實是現實,影視劇是影視劇。
可她不這麼覺得,如果這部作品是非現實主義題材,是仙俠劇,是玄幻劇,是架空背景的穿越,宮鬥,武俠劇……
大背景設定是遠離普羅大眾熟悉的一切,薑明月便不會糾結。
可,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薑明月就會力所能及的,想讓自己飾演的角色,在不改變角色核心脈絡,不脫離編劇設定的人物性格,信仰之下,使得角色的行為邏輯的更貼近,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人。
讓這個角色落地,變成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真正會遇到的人。
會在大馬路上擦肩而過,有過一麵之緣,或短暫相處,或長時間接觸的人。
一個活生生的人。
就像張萌萌的設定,是一個被寵壞的富二代。
這就是一個很常見的人,並不是什麼,人們在日常生活難得一見的人物。
從大設定開始查起,而後再聚焦於人物上的細節設定。
一開始薑明月還想,也許這個世界都庭審製度,和她熟悉的人不一樣也說不定。
最後薑明月得到了,讓她失望的答案。
編劇的設定,確實不符合,當下她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在網絡上查詢到的信息。
信息煽動輿論這種方法歐美法庭用的多,因為歐美法庭大多數都有陪審團。
陪審團來自各行各業,多數沒有很深的法律知識,而且陪審團投票會對法官影響很大,有時候甚至能直接決定一個人是否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