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玄奘:西行求法,佛國聖徒_中國古今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古今名人傳 > 第81章 玄奘:西行求法,佛國聖徒

第81章 玄奘:西行求法,佛國聖徒(1 / 2)

一、曆史長河中的求法者肖像

1)玄奘的時代坐標:隋唐之際的佛教與帝國

時代背景

在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達到了鼎盛階段。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傳播與發展,到隋唐時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麵。佛經翻譯工作也十分繁榮,眾多高僧大德致力於將印度佛教的經典翻譯成漢文,使得佛教思想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然而,這一時期也麵臨著佛教本土化的危機。隨著佛教教義在中國傳播的深入,不同地區、不同僧人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和闡釋出現了差異,導致教義歧義頻發。例如,關於“一闡提能否成佛”的問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這一問題反映了當時佛教內部對於教義的不同理解,也暴露了佛教本土化過程中所麵臨的困境。

佛教本土化困境

在隋唐時期,中土佛學流派林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空有之爭”。“空”宗強調事物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而“有”宗則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隻是其存在具有特定的條件和因緣。這種理論上的分歧使得佛教教義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給佛教徒的修行和實踐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此外,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還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佛教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的文化環境,不斷調整和融合本土思想,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對佛教教義的誤解和扭曲。這種本土化的困境使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中西交流通道

儘管麵臨著諸多困境,隋唐時期卻是中西交流的繁榮時期。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不僅促進了商品的交流,也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西域與印度的佛教中心成為知識傳播的樞紐,吸引著眾多中土僧人前往求學。

中土與西域、印度之間的文化往來頻繁,印度的佛教經典、哲學思想、藝術風格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也通過這條通道運往西方。這種跨文化交流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佛教的本土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2)個體定位:玄奘作為“求法僧”的雙重身份——佛教信徒與知識探索者

佛教信徒

玄奘自幼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出家後,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的學習和修行中。他深入研讀佛教經典,對佛教的教義、戒律、修行方法等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學習過程中,他逐漸發現國內佛經翻譯存在諸多問題,教義闡釋也不一致。這使得他對佛教的真理產生了更強烈的追求,決心前往印度求取真經。

在印度期間,玄奘虔誠地學習佛教經典,拜訪名師,與印度的高僧大德們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他不僅學習了佛教的理論知識,還親身實踐佛教的修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他的這種對佛教的虔誠和追求,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佛教信徒。

知識探索者

除了作為一名佛教信徒,玄奘還是一位知識探索者。他對佛教經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表麵的理解和記憶,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和邏輯體係。他意識到,要真正理解佛教的教義,就必須深入研究印度佛教的原典,掌握其準確的含義和內涵。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不畏艱險,毅然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程。在求法的過程中,他不僅學習佛教經典,還廣泛涉獵印度的哲學、曆史、地理、文化等方麵的知識。他對印度的社會現象、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玄奘的知識探索精神不僅體現在他的求法過程中,也體現在他回國後的譯經事業中。他回國後,組織譯場,將大量的印度佛教經典翻譯成漢文。在翻譯過程中,他注重準確傳達佛經的原意,同時結合中國的文化和語言特點,對佛經進行了適當的闡釋和注解。他的譯經工作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和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早年求索:從洛陽佛子到長安高僧

1)家世與早年教育596年-612年)

出身

玄奘出生於隋河南洛陽緱氏縣今河南偃師)的陳氏家族。他的祖父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是儒士,家學深厚。然而,由於家道中落,玄奘的童年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勤奮好學、聰明伶俐的品質。

宗教啟蒙

幼年時,玄奘便隨兄長長捷法師出家洛陽淨土寺。在淨土寺,他開始係統地學習佛教經典,研習《涅盤經》《攝大乘論》等。他展現出了過人的記憶力,能夠背誦大量的經文,而且在邏輯思辨方麵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對佛教的教義和哲學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與師兄們就佛法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隨著年齡的增長,玄奘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也不斷加深。他意識到,佛教教義博大精深,僅僅依靠國內的佛經和師資,很難真正掌握其精髓。於是,他萌生了西行求法的念頭,希望能夠親自前往印度,學習正宗的佛教經典和教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佛教困惑與西行決意612年-627年)

學術危機

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在唐朝初期,佛教仍然十分繁榮,各地的高僧大德紛紛講經說法,弘揚佛法。然而,玄奘在學習和研究佛教經典的過程中,發現國內佛經翻譯存在著諸多問題。由於翻譯者的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佛經的翻譯質量參差不齊,很多佛經的教義被錯誤地闡釋,導致佛教內部教義歧義頻發。

例如,對於“一闡提能否成佛”的問題,不同的僧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一問題引發了佛教內部的激烈爭論,也使得玄奘對佛教的真理產生了更強烈的追求。他意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前往印度,親炙佛法,尋求佛經的原典,掌握佛教教義的準確內涵。

政治阻力

玄奘深知西行求法的艱難險阻,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向唐朝政府請求出關西行,但遭到了拒絕。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建國初期,邊境局勢不穩定,政府對人員出境有著嚴格的限製。玄奘的請求被視為擅離職守,是對國家的不忠。

然而,玄奘並沒有被困難嚇倒。627年,長安發生饑荒,朝廷允許百姓外出逃荒。玄奘趁機混雜在商隊中,偷渡出境,開始了他的西行求法之旅。他成為了“偷渡者”,但他的心中充滿了堅定的信仰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3)文化對比意識

研讀經文

在準備西行的過程中,玄奘深入研讀了《阿毗達摩經》等梵文原典和漢譯本。他發現,由於翻譯的局限性,漢譯本在術語翻譯和義理闡釋上存在著很多不準確的地方。例如,一些重要的佛教術語在翻譯時沒有準確傳達其原意,導致讀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產生偏差。

這種文化對比意識使得玄奘更加堅定了西行求法的決心。他希望能夠親眼見到梵文原典,聆聽印度高僧的講解,準確掌握佛教教義的內涵,然後將這些真經帶回中國,糾正國內的佛經翻譯錯誤,推動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三、西行之路:跨越千山萬水的求法征途629年-645年)

1)艱難的啟程與沿途見聞629年-630年)

偷渡玉門關

629年,玄奘離開長安,開始了他的西行之旅。他首先要麵對的是偷渡玉門關的難關。玉門關是唐朝的邊關要塞,守衛森嚴。玄奘混雜在商隊中,試圖蒙混過關,但還是被守將發現了。在守將的盤問下,玄奘坦誠了自己的西行目的,但守將堅決不允許他出關。玄奘隻好等待時機,繼續尋找機會偷渡。

經過一番周折,玄奘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趁著夜晚守衛鬆懈的時候,偷偷溜出了玉門關。他一個人在沙漠中前行,沒有向導,沒有水源,麵臨著巨大的危險。

沙漠生死劫

在穿越沙漠的過程中,玄奘遭遇了生死考驗。茫茫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隻有漫天的黃沙和熾熱的陽光。玄奘的水袋在途中丟失,他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他憑借著堅定的信仰和頑強的毅力,四日五夜滴水未進,但始終沒有放棄。最終,他遇到了一片綠洲,才得以解渴,繼續前行。

高昌奇緣

玄奘離開沙漠後,來到了高昌國。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對玄奘十分敬重,熱情地款待了他。麴文泰希望玄奘能夠留在高昌國,為當地的佛教徒講經說法。但玄奘拒絕了他的邀請,表示自己要前往印度求取真經。

麴文泰被玄奘的堅定信仰所打動,他與玄奘結拜為兄弟,並贈送了大量的財物和隨從,幫助玄奘繼續西行。他還與突厥葉護可汗結盟,為玄奘頒發通關文牒,使得玄奘在西行的道路上能夠順利通行。玄奘在高昌國的經曆,不僅得到了物質上的幫助,還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2)印度佛教聖地的求索630年-643年)

那爛陀寺求學

630年,玄奘終於抵達了印度。他首先來到了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印度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最高學府。玄奘在這裡師從戒賢法師,研習《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等佛教經典。

在那爛陀寺,玄奘刻苦學習,廢寢忘食。他與寺中的高僧們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參與辯經大會。辯經是佛教的一種傳統學術活動,通過辯論來檢驗和提高修行者的智慧和學識。玄奘在辯經大會上表現出色,以《破惡見論》折服外道,名震五印。

在那爛陀寺的學習生涯,使玄奘深入掌握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和哲學思想。他不僅學習了印度佛教各派的理論,還學習了印度的哲學、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知識,為他的譯經事業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亞文化巡禮

638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開始南亞文化巡禮。他先後參訪了菩提伽耶佛陀悟道之地)、鹿野苑初轉法輪處)、拘屍那迦涅盤地)等地,這些地方都是佛教的聖地,承載著佛教的曆史和文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巡禮過程中,玄奘學習了梵文與巴利文,收集了《瑜伽師地論》梵文原典與《阿含經》未譯經文。他還與當地的僧人和學者進行交流,了解佛教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和傳播情況。通過這次文化巡禮,玄奘不僅加深了對佛教的理解和認識,還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為他的譯經事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3)東歸與《大唐西域記》的誕生643年-645年)


最新小说: 小撩精太黏人,被偏執校草親哭 一個出馬仙自述真實經曆 被傻白甜攻略後,我成了世界首富 最強宗門:我忽悠女帝當牛馬 影像中的審判 我用紅楓染流年 末世財閥:開局被重生女主倒貼 渣夫陪她生產當晚,我捧女兒骨灰殺瘋了 年代,重生不當舔狗開局被嘎腰子 他究竟覺醒了多少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