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賊商!”
“殺賊商!”
敦煌城的百姓議論片刻後,不知是誰帶頭大喊一聲。
其他百姓皆義憤填膺,紛紛舉起拳頭大喝。
這些年來,敦煌郡失蹤的婦女,肯定不止這些。
這些喪心病狂的胡商,必須去死,才能平息民憤。
這種怒吼聲,將一個個賊商的臉嚇得煞白。
前日的戰鬥,他們已經死了很多人。
他們自知難逃一死,但百姓的洶湧澎湃,還是讓他們畏懼。
即便不是賊商的胡商,都嚇得縮頭,他們害怕百姓因身形相似,將他們按住一頓暴打。
好在有李將軍在,他們沒有散逃,因為李瑄胡商中,是頗有威望的存在。
李瑄一直以秉公而聞名商人之中,李瑄曾在涼州城鼓勵過經商,說出“公平競爭”“以信為立”的話。
李瑄也醜話說在前頭,商人犯法以律法處。
那些賊商必死。
他們販賣大唐女奴,賺得盆滿缽滿。
而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鄉親們!”
見群情激憤,李瑄在羅興和薛錯等騎的拱衛下,躍馬而出至前。
百姓知道此英武不凡的將領,就是李將軍,皆收回手臂,不再發聲。
嘈雜的現場,變得寂靜無聲。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賊商死有餘辜。然非現在,我等還要好好審問商賊,從中得到一些信息。先讓他們多活幾天。待問詢完畢,就將他們與敦煌的貪官汙吏、豪強斬首於東門。”
李瑄擲地有聲地揚聲一喊。
百姓們信服李瑄的話,紛紛舉手應和李瑄,目不轉睛地瞻仰傳說中李將軍的風姿。
他們的崇敬,皆寫在在臉上。
如果李將軍可成父母官,敦煌不再黑雲,不懼有黃沙。
“阿翁……李將軍是天人,是他救了我們。”
清秀少女看著李瑄,向老人說道。
她的眼中明亮一瞬,又很快暗淡。
“李將軍無所不能!”
老人呐呐地說了一句。
一件事情,能體現一個人的魅力。
老人此時已經深信李瑄無所不能。
可惜他老了,無法報答李瑄的恩情。
隻能在家裡焚香,祝福李瑄能健健康康。
在歡呼中,百姓們擁簇李瑄入敦煌城。
李瑄令士兵將其他女子送回敦煌周圍的鄉裡。
無家可歸的婢女,暫時待在敦煌城中。
等待後續的安排!
抄家豪強,抄家官吏,榨乾賊商,能獲得大筆財富,李瑄會做主補償他們一些。
還會補償那些妻女永遠也回不來的家庭。
李瑄回到太守府後,立刻寫奏折,陳述盛玉亮等官吏的累累惡行。
希望李隆基能直接處死他,並儘快讓吏部選派官吏,到敦煌赴任。
他再次在信中暗示監察禦史、之前的采訪使不作為,準備將火引到李林甫身上。
按理說處死一名太守流程很多。
但李瑄清楚,李隆基在聽信一個人的時候,會果斷放出權力。
就像前世羅希奭一路從青州殺到嶺南,不單單是太守,連大臣,李適之那樣當過宰相的人,都可以任意處死。
殺人之罪,莫須有!
整個案子,李瑄交給顏真卿去處理。
現在顏真卿的另一個身份是河西采訪使判官。
翌日,清晨。
李瑄率領親衛,與玉門軍使安元貞到達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勸君更儘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玉門關和陽關這麼出名,想來有王之渙和王維的功勞。
李瑄視察玉門關的防務、倉庫。
雖然此已不做重城防守,但基本的守衛,卻不能懈怠。
敦煌,雖然麵積廣大。但出玉門關往西的敦煌郡,就不再是漢人的地盤了。
在西域雖有漢人移民,但胡人更多。
大唐在西域的控製力度,遠遠不如河西走廊。
河西道,不僅僅是河西走廊五郡,還包括出陽關、玉門關後伊吾郡(今哈密),交合郡(今吐魯番)。
但是河西節度使諸軍、諸守捉,沒有一兵一卒駐紮在出玉門關後的半個敦煌郡和伊吾郡、交合郡。
那裡的胡人,高度自治,有自己的兵士,隻需要按時繳納稅收即可。
“安將軍,據說商人對出玉門關到高昌,出陽關到龜茲的道路,又愛又恨。荒原與沙漠,成為許多商人的墳墓。我覺得以後可以在這片荒原沙漠上,設立數十個戍堡,一戍五十人到百人,將通暢的商路徹底打通,讓商人沒有顧忌地入大唐,你覺得如何?”
出玉門關後,李瑄策馬在茫茫沙漠上,這裡偶爾有個驛站,且驛站相隔甚遠。
他將這個想法告訴安元貞。
“李帥如此,確實能吸引更多商人到河西。但當前我玉門軍人手不足,連一條道的戍堡,恐怕都無法建立。”
安元貞向李瑄回答道。
建立五千兵力的戍堡群,難道隻需要五千士兵嗎?
肯定不是!
特彆是沙漠中的戍堡,日常的生活用品,物資,水,運送的時候都很麻煩。
最起碼還有一支五千人的車隊,不斷地為這些戍堡提供水、糧食等物資。
而且這些戍堡建設起來,也頗費功夫。
這也是大唐沒有徹底將荒原沙漠打通的原因。
“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安將軍做好心理準備,我會籌劃一番。”
李瑄目光直視西方。
他知道,按照曆史。安史之亂後,華夏將永遠失去中亞,來自西方的一位“神”,將永遠停留在那裡,教化那裡的人。
現在中亞許多人說漢語,學漢語,懂儒術。但浩劫過後,白發孤城,人們會忘了那字正腔圓的語言。
哪怕是西域,也會在很久很久才能收複。
所以李瑄要將西域與河西走廊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以便日後經營和計劃。
“遵命!”
安元貞聽從李瑄的安排。如果那樣,他的兵力又要增加不少,職事官等級也會提升。
所以他求之不得。
李瑄與安元貞又繞著沙漠荒原到陽關。
他以之前豆盧軍的教訓,告訴守將軍士,要珍惜自己……
……
長安,興慶宮。
“右相,聽說這諸葛亮劍,是晉昌太守贈送給你的寶物。”
龍池旁的一座亭子前,李隆基指著麵前的章武劍,向李林甫說道。
“聖人,臣愚鈍,不清楚為何事?”
李林甫還以為李隆基召他入宮要有事吩咐,沒想到這麼一問。
熟悉李隆基的李林甫知道聖人在發怒狀態。
但他根本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突然間,李林甫領悟到什麼。
晉昌?
這不是在河西嗎?
一提到河西,李瑄的麵孔跳入李林甫的腦海中。
李林甫雖是首席宰相,可以接收各地奏折。
但有一道奏折李隆基特意吩咐,入京直呈興慶宮,由內侍省的高力士轉給李隆基。
那就是李瑄的奏折!
一定是李瑄這小賊又在整他。
“自己看看吧!晉昌太守不惜殺死墨離吐穀渾部酋長的兒子來討好右相,使吐穀渾叛變,截斷絲路,圍堵晉昌。”
李隆基將李瑄的奏折丟給李林甫。
雖然驚懼,但李林甫還是打開奏折,哆哆嗦嗦看下去。
果然!
可惡的李瑄,愚蠢的範昌海。
看完奏折後,李林甫欲哭無淚,簡直是無妄之災。
但範昌海已經招供,獻諸葛亮劍給他,屬於事實。
主要是諸葛亮劍太敏感了,又直接造成吐穀渾叛亂。
顯得地方官吏,隻要賄賂他,就能晉升一般。
“聖人恕罪,範昌海誤國誤民,當處以極刑!”
李林甫裝作麵色大變,跪在地上求饒道。
“右相,假如你收到諸葛亮劍,會不會給範昌海一個侍郎當?”
李隆基未讓李林甫起身,突然發問。
“侍郎要從出類拔萃的郡守中選擇,需要聖人的慧眼鑒彆,臣怎麼敢?”
李林甫不無應逢地道。
“退而求其次,當個少卿呢?”
李隆基又問。
“少卿者,必為品行端正,父輩顯赫的人擔任,聖人殿陛的光輝,會讓品行不端的人無處遁形。”
李林甫繼續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