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興四年公元234年)二月初八,終於從年初叛亂的灰暗中,變得有些明亮的朝堂,迎來了它今年的的第一場“大戲”:選太子。
三台六司的朝臣們都忙得不亦樂乎,其中,尚書台最為熱鬨,主要是中書台、禦史台和六司的很多官員也都集中在了這裡,甚至中書台的長官,禦史中丞龐統也在這。
陸遜作為尚書台左仆射,看著整個朝堂能夠團結一心的狀況,十分欣慰。
自他執掌尚書台以來,可比以前好太多了。
因為尚書台建立以來,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一派與司馬一派的爭鬥。
最初的時候,有沮授這個老牌河北世家的人鎮著,還算和平,後來沮授叛亂,導致尚書台不得不洗牌。
而新的尚書令董昭雖然也是老牌世家的,但是他是河南派係的,沒辦法調節尚書台各級官員的內部矛盾,也無法得到河北派係官員的認可。
這就導致了皇帝袁熙,不得不再次找來了太原王氏的王朗,作為尚書令震懾朝堂。
雖然那段時間還算安寧,但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爭從沒有結束,王朗也是被二人搞得心力交瘁。
直到最後,諸葛亮勝出,王朗才算解脫。
而諸葛亮成為尚書令之後,皇帝袁熙為了平衡朝堂,把他陸遜提拔進入尚書台當左仆射,就是為了平衡局勢,也是為了提高諸葛亮的話語權。
北方派係的官員,特彆是河北派係官員也都閉了嘴,朝堂上雖然反對聲音少了,但實際上暗流湧動。
如今,諸葛亮去世,司馬懿因為丁零之戰的擅自行為,被袁熙疏遠,尚書台再次迎來了一家獨大的情況。
而這一家就是他陸遜。
與之前的尚書台之主不同,他陸遜從來不是要獨霸朝堂的人,他更希望朝堂能團結一心,共同建設大燕國。
要知道,整個尚書台的“內鬥”根本原因還是袁熙這個皇帝的權術導致的,就是為了防止朝臣們過於團結在某人腳下,對皇權產生威脅。
可是,他陸遜從來沒有想過對大燕國不忠,隻要是能讓大燕國好,他陸遜義不容辭。
而現在,作為皇帝的袁熙明顯已經不是春秋鼎盛的狀態,逐步有了點昏聵的跡象,而且身體也是不如之前。
作為大燕帝國最高位的重臣,尚書台左仆射陸遜不得不扛起大燕帝國的未來。
而選出一個最優的未來帝皇就是陸遜現在要做的,至於會不會背上“乾涉內政”的罵名,陸遜已經不想考慮了。
至於太子的人選,陸遜不用多想,就兩個字:賢明。
其實最符合這個形象的還真就是之前的太子,如今的大皇子袁謙。
但是很可惜,“鹽鐵案”之後的袁謙過於抽象,上個月的叛亂也徹底粉碎了他的可能性,沒有人會選攻擊過自己國都的皇子當未來皇帝的。
而次選項,一開始是四皇子袁誥,但是很可惜,四皇子最大的依靠,原皇後甄宓去世了,而且袁誥因為常年出使北境,落下了“咳疾”,這就讓人不敢去賭了。
而其他那些有著將軍或者部族背景的皇子,皇帝袁熙明顯有著提防,漢末的軍閥淩朝太過,讓新任的皇帝對於有著軍事背景的家族明顯有忌憚心裡。
二皇子袁誠、三皇子袁讓、六皇子袁諦、十皇子袁諷,甚至十三皇子袁謀,機會就更加渺茫。
至於七皇子袁詢,其性格過於附庸四皇子袁諒,不做考慮。
九皇子袁記,城府不夠,也不做考慮。
十七皇子袁謹、十九皇子袁諺身份不足。
至於十二皇子、陳留王袁識,人家自己上了折子,專門拒絕了推薦,很有自知之明。
那麼,答案也是呼之欲出,隻有老八,那位“賢王”:袁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