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頃,孫權道:“如今我們已經丟失了荊州,漢軍很有可能趁勢再起大軍攻我江東,就像當年的曹操一樣,對此二位有何良策?”
陸抗回稟道:“陛下,臣和元遜一路上為此商議了許久,我江東有長江作為天險而我江東的水師又是訓練有素的,故而就算漢軍真的陳兵前來臣以為我吳軍仍可戰勝之。臣等所慮者有二。”
孫權看著陸抗道:“卿但說無妨。”
陸抗道:“其一,武昌地連荊州,陛下不宜久留於此,當親自坐鎮京都建業。其二,漢軍得荊州後有可能不立即渡江攻我江東,而是讓徐州張劍所部率兵攻打壽春、合肥的司馬懿,司馬懿軍隊隻有幾萬人恐怕抵擋不住,需要陛下親自支援、指揮。”
孫權想了想後點頭道:“隻是武昌重地也需要大將鎮守。”
諸葛恪道:“陛下所言極是,請陛下選擇大將留守並負責處理荊州善後事宜。”
從諸葛恪的話中孫權聽出了他想留守武昌的意圖,孫權卻沒有立即回答,隻是歎息道:“零陵、長沙定不能保,但願丁奉能平安歸來。”
說完,走到殿門口看著天空,回想往事。
孫權自繼承孫策留下的基業,唯一值得稱讚的戰績便是奪取了荊州、擴大了江東的版圖,為了奪取荊州他花費了多少精力隻有自己知道。可如今卻又丟失了荊州,心裡是多麼的淒涼。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拉回思緒,孫權回頭看了看諸葛恪和陸抗二人,然後回到寶座上道:“朕從你二人所請,後日朕將率領兩萬精兵返回建業。至於留守武昌的人選……”
諸葛恪抬頭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孫權,陸抗卻毫無表示,頭始終低著。
“朕命陸抗仍然為大都督,統率五萬大軍鎮守武昌,武昌、柴桑等地駐軍全部歸大都督節製。朕加賜大都督假黃鉞,可先斬後奏。”
陸抗跪下謝恩道:“臣謝陛下隆恩。”
孫權走下寶座將他扶起道:“大吳的西邊朕就全部委托大都督了。”
陸抗道:“臣一定儘心竭力以報皇恩。”
孫權轉頭對諸葛恪道:“元遜後日和朕一同返回建業,朕身邊離不開你。”
諸葛恪諾諾連聲。
又聊了會軍務,陸抗和諸葛恪告退出宮。
回到驛館後,諸葛恪獨自一人呆坐在房間裡,他的心情十分低落。
他以為憑借這次獻策又親自帶兵搭救了陸抗,足以顯見自己的能力不在陸抗之下,自己完全可以取代陸抗成為大都督鎮守武昌,如果自己真的能成功鎮守武昌那麼將來東吳第一臣非自己莫屬了。誰承想孫權最後還是任命陸抗為大都督,讓自己跟他回建業,又怎麼能心情不低落?
其實他哪裡知道,他在前往營救陸抗途中和弟弟諸葛融的一番話早就通過孫權安排的親信校事安排的人秘密報告給了孫權。孫權聽了之後雖然未置可否,但心裡已經有了計較。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恪尚未向孫權為諸葛融請功,孫權自己主動封賞了諸葛融的原因,可惜諸葛恪這個聰明人當時隻顧著沉浸在喜悅中沒有能察覺到這一微妙的細節。
不過,之所以孫權執意要帶諸葛恪一起回建業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孫權確實對他不太放心,在他看來凡是有雄心的人大多不能讓人主完全放心。就算當年劉備是如何信任諸葛亮的,在“永安托孤”時還是有意無意的試探了諸葛亮,更何況此時的孫權的胸襟是完全不能和劉備相提並論的(年輕時的孫權也未必能比得上劉備,更彆說現在年老多疑的孫仲謀了)。
其二,徐州張劍對孫權確實是個大的威脅,一旦張劍進攻合肥、壽春,孫權必然要親自援助司馬懿,自己身邊需要諸葛恪這樣優秀的謀士為自己出謀劃策。
其三,諸葛恪畢竟帶兵時間不長,其作戰能力和統兵經驗完全比不上陸抗,真的讓他留守武昌,孫權擔心他守不住。
可惜,如果孫權將自己心中所想能和諸葛恪交流一番,那麼君臣間的心結也就容易打開了。可惜孫權沒有這樣做。
他十八歲就繼承執掌了江東基業,現在他快到耳順之年了,在位日久早已養成了乾綱獨斷的性格,想不到去做這般推心置腹的人事工作。
兩日後,孫權帶著後宮嬪妃及一乾文武將佐啟程返回建業,臨行前招來了心腹校事做了一番秘密安排後這才上路。
再說劉單率領大軍以魏延為先鋒攻打長沙郡。長沙郡太守乃是東吳前丞相顧雍的堂侄子安西將軍顧安。
顧安遵奉丁奉的將令,收縮長沙郡所有的軍隊總計一萬餘人死守郡治臨湘縣,堅壁清野隻守不戰。
魏延一路行軍暢通無阻,知道顧安又是采取烏龜政策,隻好沿途收複縣城、安撫百姓,行軍速度自然也慢了下來。所以劉單的大軍很快追上了魏延的先鋒部隊,所幸一同行軍,浩浩蕩蕩的向臨湘縣進軍。大漢巾幗在隊伍最後負責保護、押運糧草,近期並未參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