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還是發生了民變。
民變這種事,其實在李彥的預料之中。
配合土地政策,以及商業的發展,銀行的部分私有化,必然會快速膨脹。
因為這裡麵前牽涉到的利益實在太大了。
你想想啊,你隻需要籌備一筆錢,拿到官府的招商資格證書,就能在縣上開設一家銀行。
在均田的大背景下,世家、地主都在賣土地,農民都需要買土地,貸款的需求就快速普及開。
大夏對民間高利貸的管製是非常嚴格的,現在你把銀行往縣裡一開,按照官方的標準,利息低,農民自然連夜排隊來貸款。
假設這個縣有一萬戶,其中九千戶貸款,每戶平均貸款100兩,那就是90萬兩。
年利息是10,給官方5,分十年還完。
私人自己每年穩賺4萬五千兩的利息。
這還隻是買地找銀行,其他的例如一些小商販等等。
私人銀行,按照朝廷的規矩,一年賺四五萬兩問題不大,風險小。
這聽起來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隻是聽起來。
這賬目很簡單就可以計算出來。
可這裡麵卻隱藏著一個很大的風險:貸款資金。
一個縣,在過去的白銀時代,加起來的貨幣總量可能也就才幾千兩,不超過一萬兩。
偏遠一點的縣,甚至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看到過銀子。
在李彥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的明朝,大航海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明朝,但明朝依然有許多偏遠的縣,沒有白銀,或者少得可憐。
大夏也同樣如此。
這不是貨幣缺失這麼簡單的原因可以概括的,而是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商業發展不均衡,貨幣流動自然也不同。
例如蘇常和京畿的白銀,在過去的白銀時代,是過剩的,尤其是蘇常一帶。
白銀的過剩,過剩到姑蘇的一個酒店小廝,都有餘錢去打賞一個歌姬。
在市場的自由發展中,貨幣過剩,意味著通貨膨脹。
隻要不是人為強力乾涉,通貨膨脹在某種程度上是好事,尤其對於底層平民來說是好事。
任何社會的財富,都是從頂層一環環流下來的。
整體性的通脹,意味著流入到平民手中的錢,也相對較多。
即便貨品價格上漲,也比沒有出現通脹,或者通縮的地方的平民,具有更多的選擇權力。
而且商業的繁華,必然伴隨著通脹。
那麼問題回來了,商業的繁華,在大夏是局部的,白銀的過剩,在大夏也是局部的。
在某些地方,白銀並不多。
這意味著,這個地方,銀行儲備銀不多。
例如饒縣,它屬於宣府郡管轄,宣府郡是大夏二線郡,饒縣在宣府郡中屬於中等水平。
放在整個大夏,屬於三流縣。
這種三流縣的總貨幣量,最多也就一萬兩。
可饒縣要帶出去好幾萬兩。
那怎麼辦呢?
不完成這個任務了嗎?
新的土地政策已經在大夏如火如荼,反對派們都被皇帝陛下送去見閻王去了。
洪州各郡官員自然都積極響應朝廷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