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百姓用什麼來償還呢?
貨幣是數字,但這個數字背後代表的是資產,資產一定是實物。
百姓都借錢了,還償還?
百姓可以償還,因為百姓借錢是去買地,地裡是可以長出莊稼來的。
莊稼年複一年地長,每年償還十分之一的本金和十分之一的息錢。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
種地也有風險,例如遇到天災。
而且這個龐大的數字,也的確遠遠超出了大臣們心裡的底線數字。
朝廷借出去八億兩?
各地欠朝廷八億兩,而且欠錢的都是窮人。
怎麼讓人不頭疼?
彆說八億,就算是八百萬兩的借款,也會讓人感到頭疼。
那曹謙德現在提出了這個問題,作為左相,自然不是他自己腦袋一拍,就提出來的。
曹謙德收女人不辦事,不代表他是蠢貨,他不但不是蠢貨,他處事圓滑,做人謹慎。
他能提這個問題,必然代表下麵有不少官員也是他這種想法,與此同時,也代表這個問題的的確確給皇帝造成了困擾。
“皇家銀行給私人銀行借出去了四億,足足一半!如果這些私人銀行一旦經營不善,這筆錢,朝廷就很難收回來了。”
曹謙德繼續發表著他的意見。
曹謙德的說法,當然引起了更多人的罵聲。
現在已經貸出去八億,地方上的私人銀行把錢都借出去了,你現在要關掉它們?
關掉那些私人銀行,官家銀行能全部接過這個重擔子?
甚至楊寧公開罵曹謙德說這些話,是為了迎合一部分沒有任何從政,甚至生活經驗的讀書人。
治理國家絕不是簡單的陣營切換,不是把私有銀行切換成官有銀行事情就解決了。
係統越龐大,就越複雜,且越脆弱。
官有中的行政問題包括人事、考核、下派、執行、複核、審檢等等。
其中複核就是一個極其繁瑣的事情,審檢更是銀行風控中,繁瑣又繁瑣的事情。
直接歸還到官家所有,這聽起來似乎是正義接管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商人,但其實在行政層麵,直接壓扁了半個銀行體係。
而楊寧之所以說曹謙德是為了迎合那些沒有生活經驗的讀書人,是因為那些人總是喜歡把問題道德與邪惡兩極分化。
認為通過道德引導,讓官員向善,確保官員的個人品德,就能解決問題。
楊寧甚至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之所以沉迷於這些,是因為他們本身還在讀書,還不知道,在外麵充滿了誘惑,人在這些誘惑中極其容易墜落,他們沒有體會到誘惑,自然簡單地認為道德是非常容易地,隻需要像他們那樣寫幾個字,說幾句感動的話,就似乎可以了。
恰恰那些年輕的讀書人,充滿了力量和鬥誌,在未來也必將成為大夏的中流砥柱。
楊寧認為曹謙德的話存在很大的私心,有故意煽動人心的嫌疑。
對於楊寧的指責,曹謙德公開表示,督察院無端栽贓朝廷宰相,真是無恥它媽給無恥開門,無恥到家了!
也因為雙方的言論,江寧朝堂很快形成了兩派聲音。
八月底的宣府郡,秋老虎已經不知所蹤,秋陽高照,郡城刺史衙門外,一眾官員都在等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