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李彥回到江寧的時候,中書省提報了洪州新任的刺史和宣府郡太守的名單。
刺史的候選人有四人,宋濂引薦了兩人,曹謙德引薦了兩人。
宣府郡太守的候選人則有六人,宋濂引薦三人,曹謙德引薦三人。
並且各自關於治理洪州的策論都有寫清楚。
“這個王洪認為洪州目前需要的是加強與京師的聯動。”李彥將王洪的策論放下,“他認為,大部分問題出現在消息的閉塞,以及某人想讓消息閉塞。”
“哥舒星你覺得他說的對不對?”
“臣是武將,對於治理一方,不甚了解。不過以臣打仗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前線與中軍最重要的就是情報的及時傳遞。”
“那你是支持王洪的說法咯?”
“一切陛下定奪。”
“洪州刺史,就讓這個王洪去吧。”李彥說道,“宣府郡太守讓這個徐胤去,他說地方銀行的關鍵在於風險的控製,無論是儲備銀,還是借貸賬目,朕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眾人道:“陛下聖明。”
值得注意的是,王洪是宋濂引薦的,但徐胤卻是曹謙德引薦的。
這個配置顯然不是胡亂配置,而是李彥經過權衡。
改製派做地方一把手,把控改製的大方向,保守派則位居宣府郡一把手,主要對銀行債務的風險做整理。
從用人方麵也可以看出,皇帝開始在有意無意拉入一些保守派的官員擔任地方要職。
“陛下,陸康傳回來消息,羌人固守在伏俟城不願意投降,現在鄯州已經進入冬季,王師於大莫門一帶駐紮。”
“羌人如此頑強?”李彥詫異道,“打到這一步,還不願意投降?”
“臣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劉文靜道。
“有話就說。”
“臣覺得羌人可能已經跪在地上抱著頭一邊哭一邊喊地想要投降了,但有些人為了更多功勞,當做沒聽見。”
李彥嗬嗬笑道:“你的意思是,陸康故意不接受羌人的投降?”
“有這個可能。”劉文靜說道,“臣覺得為了減少兵力的投放,也為財政著想,有必要催促鄯州戰線,加快結束。”
“臣覺得陸康可能有其他原因。”哥舒星說道。
“什麼原因?”
“羌人在鄯州一帶雄踞千年,之所以能一直和中洲對抗是因為他們時不時會臣服,可臣服不了多久,趁著中洲混亂,他們就會立刻起兵。臣以為陸康這一次是想徹底解決鄯州的問題。”
“你的意思是,陸康想殺光所有羌人?”
“並非殺光所有羌人,可能是想用武力攻下更多地方,殺更多羌人,最大程度削弱羌人的實力,為我們以後經略鄯州打下基礎!”
李彥點了點頭,覺得哥舒星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不過就算陸康不是這個目的,李彥也不打算去乾涉陸康。
“硝石的情況如何?”李彥問道。
公孫讚道:“這幾月硝石源源不斷進入京師,從七月到現在,已經有百萬斤硝石抵達江寧,後麵的船都在路上。”
“如此說來,硝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是的,陛下,徹底解決了。”
李彥深吸了一口氣,心中激動起來,如此說來,現在實現火藥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