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要兩線開戰嗎?”
“不是朕想兩線開戰,是敵人不給朕一個個打的機會!”李彥的語氣變得鏗鏘有力,“魏崇延是不會允許海東控製在我們手中的,而我們必須在海東確定製海權,雙方在海中缺一場海戰!”
“魏崇延今年剛說議和,轉身又打,他真不怕他這個皇帝的名聲沒了?”
這皇帝的名聲不是說著玩的,朝令夕改,不僅僅對行政有拖累,對皇帝本身的權力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威信即權力。
所以師出有名,不是古人迂腐。
李彥每次打仗,都要放主戰派出來溜達一轉,或者找準時機。
“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尤其是在海上,魏軍可以撕下官兵的標識,假扮成海盜。”李彥說道,“他要打,我們就陪他打!兩線作戰也沒關係,做好後勤支撐!”
真要是把南海的商路徹底打開,李彥以後都不必擔心魏崇延掀桌子把夏魏商貿斷了。
也不必擔心晉國的林良沅發狠。
說到底,現在夏魏晉三國的貿易,大夏占據主導,但這種主導沒有絕對的武力保障,在必要的時候,對方是可以掀桌子的。
一旦真的掀桌子,大夏從魏國和晉國的糧食進口會被切斷,從晉國的戰馬進口會被切斷。
這僅僅隻是糧食的問題嗎?
這當然不僅僅隻是糧食的問題。
其實賈政道有一點並沒有說錯,他說的齊紈魯縞,在某種意義上是陽謀。
即便李彥做了充分的準備,在魏國切斷與大夏的糧食交易後,大夏的整體依然會受到不容忽視的影響。
這是因為當大夏印錢去買糧食,然後投入市場後,商業會隨著糧食的增多而發生變化。
例如與糧食有關的產業會大幅度擴充。
最典型的就是釀酒這個行業,還有諸如餐飲業等等。
這些行業會對銀鈔買魏國糧食形成某種路徑依賴,一旦魏國切斷糧食買賣,會有相當一部分釀酒廠和餐飲業崩潰。
而且因為短時間內的糧食缺口,會造成糧價上漲。
對大夏的民生產生不可忽視的衝擊。
這是宏觀層麵的經濟現象,短時間內不隨個人意誌為轉移。
那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要麼不買魏國的糧食了,要麼一邊買魏國的糧食,一邊從彆處再進口糧食。
你隻需要印錢就能買買買,你會忍住嗎?
自然不會。
那便要從彆處再加一條糧食進口線,這條線路就是南海。
為什麼一定要進口呢?
難道大夏缺糧食嗎?
大夏推行新的土地政策後,已經初步實現了均田,隻要官員不亂來,是不缺糧食的。
但農業是第一產業,想要大力發展紡織、開礦等第二產業,以及餐飲、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就必須大力發展第一產業。
僅僅隻是夠,是不行的。
十月下旬的時候,李彥開始頻繁地給朱益寫信,他多次向朱益強調,一定要對紅夷人強硬。
並且告訴朱益,現在火藥已經充足,而且向朱益許下承諾,隻要擊敗紅夷人,明年把他在南海商社的股份再提一些,並且定期分紅。
給朱益提股份是為了激勵朱益,分紅其實是為了激勵南海商社的所有人。
這些人都有南海商社的期權。
當然,給朱益寫完,李彥又給杜素寫。
總之就是各種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