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涿郡的耶律仁令得知靜海郡的情況後,大為震驚。
作為遼國新興名將,耶律仁令是遼國公認年輕一輩中最能打的。
其用兵之精髓在於騎兵的長途奔襲,奔襲的特點與慕容雲頗為相似,講究一個快準狠!
但若是守城布局,便是弱點了。
耶律仁令知道,此時此刻,這一局輸在了對局勢的判斷。
要說對局勢判斷之弱,那也是相對而言,而且是相對於魏無忌這樣的人來說。
魏無忌這一招,名為打靜海,實為打靜海,就算直白地告訴下屬,下屬也無法理解。
一句話總結: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耶律仁令的幕僚和部將們立刻建議耶律仁令派兵增援靜海。
那麼問題來了。
耶律仁令一旦分兵增援靜海,會不會被魏軍圍城打援?
就算退一百零一步不被魏軍圍城打援,這分兵到了靜海之後,他是否還有充足的兵力單點突破魏國的幽州防線?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便是如此。
這戰爭並非簡單的推演,隻要大軍一行動,必然拖著更沉重的後勤,並且又影響到其他區域的戰況。
所以,這個時候,統帥們便開始聚焦發散的思維,去除一切繁雜,開始回到自己的戰略目標來倒推問題。
那麼耶律仁令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守住遼國幽州防線嗎?
如果是這個戰略目標,那麼幾乎不需要有任何猶豫,直接派兵去增援靜海。
但如果是攻破魏軍在幽易青的防線,那麼防禦姿態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於是,耶律仁令果斷給靜海下達了命令:死戰,凡投降者,夷族!
至於援兵?
想都彆想!
魏無忌此招的目標是以攻代守,短期戰術目標是破靜海城,從東邊快速穿插。
中期戰術目標是疾兵打擊幽州東邊的漁陽郡,切斷遼東與幽州的聯絡。
最終的戰略目標就是破幽州城。
此時此刻的耶律仁令,已經清晰認識到了魏無忌的戰略和戰術目標。
不給靜海援兵,耶律仁令難道就在隔壁搬個小板凳坐下來為靜海遼軍呐喊加油?
自然不是!
當天給靜海郡回複後,他就緊急調集涿郡的遼軍精銳。
三月二十五日一大早,涿郡遼軍精銳突然異動,大量騎兵出現在初夏的田野間。
他們行動迅捷,氣勢如虹。
當天傍晚來臨之前,遼軍的前鋒騎兵就進入魏軍的防區,毫無掩飾,極其囂張。
耶律仁令不打算增援靜海,顯然是想集中兵力攻擊魏軍。
也就是說,魏遼戰局立刻就轉變成了如夏魏戰局一樣。
雙方都出動了精銳,並且主攻,看誰先攻破對方的防禦。
三月二十六日,遼軍主力緊隨其後,如同漫山遍野的洪流,占據了每一寸土地,向西南麵的上穀郡推進。
一時間,戰雲洶湧,遮蔽北線天空。
這裡耶律仁令犯了一個對新式武器缺乏敬畏的錯誤。
他知道魏軍有重炮,能夠破城,那重炮遼軍也已經掌握。
既然大家都掌握了,誰怕誰?
可他不知道,魏軍已經大批量配置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