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整個會場已經安靜得落針可聞了。
言德矩甚至已經在為李懷節這個晚輩捏著一把汗:這孩子太不知道輕重了!這種公開場合,談什麼今後的發展趨勢和政策走向嘛!
說對了,隻會讓上級領導認為你是現代楊修,喜歡賣弄聰明,不成熟;
說的不對,麻煩就更大了,一個公開場合發表不當言論的帽子,他這一輩子也彆想再進一步了。
值得嗎?!
言德矩想到這裡,不由得想到了許樂平,那個老同學可是個會看人的,這次總不會是看走眼了吧?
或許,這個小家夥還能把影響挽救回來?
看著台上從容不迫的李懷節,言德矩不由得有些期待。
不能怪言德矩會這麼想,他一名紀檢係統出身的人,在謹言慎行這一塊自然是看得極重的。
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乾部不在少數。他們既佩服李懷節超前的眼光和思維,又擔心他鋒芒太過,最終折戟沉沙,仕途中斷於此。
倒是坐在後排的那些同學和老師們,聽得連連點頭。就像一雙大手撥開了眼前的迷霧,見到真相後的深以為然。
在這一刻,李懷節在所有人的印象裡,都開始有點高深莫測起來。
站在台上的李懷節當然知道,自己對未來社會的種種看法和思考,可以在酒桌上,和秦道清、陳維新,甚至是汪泉等人閒聊。
在今天這種正式場合拿出來說,確實是擔了政治風險的。
但是,自己承擔的這點政治風險和收益比較起來,根本算不得什麼。
隻要自己這種觀念傳進上層領導耳中,就一定會對今後的經濟布局產生變化。
李懷節堅信,隻要我們國家牢牢抓住社會轉型期的發展大機遇,國家經濟還可以再騰飛50年。
在這麼巨大的利益麵前,自己中斷的仕途又算得什麼呢?
更何況,李懷節對自己的演講能力還是比較有信心的,能把這話在給它圓回來。
講台上,李懷節站直了身體,雙手再次扶住了講台,繼續說道:“同學們,同誌們,我們的社會正在轉型。
從電子社會信息社會轉型走進數字社會。
就在當下,信息社會中微商們開始拿起手機,在自媒體直播賣貨;新型農民利用大數據平台,對農作物進行科學管理。
甚至就連某些極端的‘特困戶’,都無師自通地利用自媒體平台發聲威脅我們的扶貧機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政府工作怎麼可以不與時俱進呢?
還要讓我們的扶貧乾部們,每天都要勞心費神地手寫台賬?
所以,這個‘動態監測平台’,就是我們政府部門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有益嘗試。
當然,凡事都要講規律,規律不可逆。
數字社會需要數字治理,而數據的互聯互通是發展數字社會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