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晃,就到了2007年3月。
3月初,雨晴調到省科技廳上班。
宋廳長安排她在廳裡的【技術創新處】當副處長。
這個處工作非常輕鬆。就等著全省哪個地方有了什麼【創新發明】,他們才去總結,提煉,幫著人家把【科研成果】申請報批。
說實話,真正的科技創新又有多少呢?
不過,雨晴把自己的肚皮【創新】了一下,原來是平的,現在漸漸隆起。
因為她在四水時就懷上了。為了以後生產,就把小月帶過來。
家裡四個人賺錢,也有條件請個保姆。小月也樂意跟雨晴處在一起,於是,我嶽母家的三室二廳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我們住在雨晴娘家。小月幫著做些家務,和我嶽母一起接送超超上幼兒園。
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到了4月中旬,旭哥的藥店,佩青的診所一起開業。旭哥租了地方開足浴城。他老婆也上來幫他打理足浴城的裝修。
黨校的風波也過去了,劉校長毫發無損。隻是加華的老婆還沒調上來。
至於四水呢,變化不大。陳秀敏仍然當書記,張文傑仍然當局長,張行遠仍然當副局長。
有變化的熟人就隻有兩個——陳少華當上了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桐子鄉的柳書記當上了上秦縣的副縣長。
我的事情順利,剩下要關照的就是我姐姐、姐夫了。
旭哥要請我姐夫過來幫忙,但我姐夫一直沒過來。一是店裡的貨物還沒處理掉。二是我姐姐打了一個電話給我,跟我商量,她既不想給旭哥打工,又不想開飯店。
我姐說:“開飯店要請師傅和服務員,賺的還是一點辛苦錢。不如乾老本行。開個日用品商店。隻要目前能支撐下去,以後,像在四水一樣,你可以照顧我的生意。”
我覺得她的想法也有道理。與她約定,五一放假,她就過來,一起商量這件事。
五一節,我姐姐、姐夫、明明都過來了。
我乾脆安排他們住在離旭哥很近的一家賓館。
我們夫婦帶著超超到賓館來看他們。辦商店好說,隻要看好鋪麵就行。
旭哥說聽說我姐一家三口都來了,定在他家吃飯。又帶我們看門麵。
看門麵就是我姐夫為主,我和旭哥陪同,我姐和雨晴就沒參與,她們在賓館玩。
最後,我姐夫看中了離旭哥足浴店不遠的一個門麵。
下午,就與租主簽了合同。
五一節,總算完成了這麼一件事。
六月初,我姐夫一家就搬到江左來做生意。至於他在四水那個商店的文具,我打了電話給黎永誌、孫小波、馬連成、高小亮等人,基本上由這幾家單位分攤了。
而旭哥呢,也是戰略大轉移。
他原來的飯店,洗足樓全部打包賣給他叔叔了。那個銀色沙灘呢,當時就是與村上的支書合夥,他把本金抽了回來,讓支書一個人去經營。
還有一個歌廳,也與原來的合夥人算清了賬,交合夥人一個去經營。
也就是說,旭哥的資產也完全從四水剝離出來。他也是一心一意要在江左發展。
而佩青的手法醫館呢,我幫他運作,也掛上了省科技廳【扶持傳統醫學定點單位】的匾牌。
還有熊十辨,不用我操心,劉校長正在為他聯係省中醫學院下麵的【杏林中醫院】。
到了七月初,熊十辨和劉梅都調進了【杏林中醫院】。
朱加華的老婆也不用我操心,也是劉校長幫著調動的,調進了市第五人民醫院。
隻有舒展還留在開發區。司機這份工作,不好輕易調動。
多個醫生少個醫生沒關係,但多了司機,一般單位容納不了。
所以,按四水人的說法,郝曉東去了省城,是帶著親戚朋友大遷移。
朋友們是這樣轉告我的,至於背後的說法,就是那句耳熟能詳的四字成語了。
這一大群人來到了江左,旭哥家就成了我的聚會中心。
反正他二樓有個茶室,家裡還有專門的廚師。吃完飯,還可以到他的【星月足浴】去洗洗腳。
我才知道,旭哥不辦飯店,而是辦個足浴店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