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心彙汴”詩詞雅集的落幕,汴州城的文人圈中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爭議。
正統士人們紛紛皺起眉頭,對於這等摒棄華麗辭藻、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感到難以接受。
“此等詩詞,無異於市井俚語,豈能登大雅之堂!”
一位身著儒衫的老者,胡須花白,怒不可遏地拍案而起,在他的書房內對著滿屋的弟子發泄著不滿。
“老師息怒,學生以為,詩詞之道,貴在表情達意。趙麟公子此詩,雖無華麗辭藻,卻字字真情,亦不失為佳作。”
一名年輕的士子鼓起勇氣,輕聲反駁,眼中閃爍著對創新的渴望。
而趙麟本人,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爭議,卻是淡然處之。
他深知,在這個以科舉取士、重視傳統文脈的時代,推行白話詩詞無異於逆水行舟。
但他更明白,詩詞的本質在於觸動人心,而非拘泥於形式。
麵對那些激烈的批評,趙麟隻是微微一笑,道。
“詩詞本為心聲,無論是士子還是百姓,皆有抒發情感、描繪生活之願。我所做的,不過是嘗試以更貼近人心的方式去表達這份情感罷了。”
他的這番話,雖未直接回應那些批評,卻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包容的心態,贏得了部分士子的共鳴。
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趙麟的白話詩詞,試圖從中尋找那份被傳統所忽視的真摯與樸素。
與此同時,紀曉也密切關注著這場爭議。
他深知,這場爭議不僅關乎詩詞的形式與內容,更關乎魏王朱麒在文人中的聲望與地位。
於是,他暗中布局,一方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平息部分過激的言論。
另一方麵則巧妙地將魏王朱麒與這場詩詞爭議聯係在一起,展現出其對於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包容。
“詩詞之道,百花齊放方為春。趙麟公子的嘗試,雖不為所有人接受,但其勇氣與才情卻值得我們敬佩。”
在一次文人聚會上,紀曉以欽差的身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既表達了對趙麟的支持,又巧妙地提升了魏王朱麒在文人中的形象。
再者,人家是文曲星,又是中原小詩仙,各種詩詞信手拈來,就能傳遍大江南北。
所以,就算他說兩句白話詩,也沒有人敢懷疑他的才情。
這場詩詞爭議,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汴州城的文人圈中持續發酵。
詩會雖已落幕多日,但其影響卻如同餘音繞梁,久久不散。
趙麟的那幾首白話詩,以其獨特的韻味和真摯的情感,觸動了無數人的心弦。
街頭巷尾,茶館酒樓,人們競相傳頌,議論紛紛。
“你聽說了嗎?趙公子那幾首詩,真是彆開生麵,讓人耳目一新。”
一位書生模樣的青年對同伴說道。
“是啊,尤其是那首《春風笑》,簡直寫出了我心中所想,卻又無法言喻的情感。”
同伴點頭讚同,眼中閃爍著對趙麟才華的欽佩。
而魏王朱麒,則因趙麟的詩詞而更添了幾分文治武功的光輝形象。
在士人眼中,他不僅是一位英勇善戰的王爺,更是一位懂得欣賞並扶持才子的明主。
中原七府內,那些曾經猶豫不決、保持中立的世家望族,此刻也開始了內心的掙紮與抉擇。
他們深知,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站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整個中原七府的上層,已悄然出現了變化。
汴州城,某將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