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名錄_十年藏拙,真把我當傀儡昏君啊?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43章 名錄(1 / 2)

金鑾殿內,仍是那一片旌旄不動的肅穆景象,唯有晨光漸濃,從殿梁高處垂落下來,在那一道道紅玉石磚上拉出細長的金影,宛若橫亙大地的細線,悄然將朝局分割開來。

殿中列臣,衣袍整肅,姿態卻已不再如先時那般逼仄或抗拒。

新黨中人已儘數請辭而去,清流一派靜立朝列之上,雖無形逼人之勢,卻有一股說不清的緊張暗流,緩緩在朝堂之中蔓延開來。

氣氛並非壓迫,倒更像是一種不知未來走向的沉默。

那是一種從未經曆過的“茫然的肅穆”。

朝堂上少了一半之人,聲音亦隨之少了許多。可正因為這寂靜,反倒襯得大殿更顯空曠,也更顯冷峻。

諸公沉默良久,終是許居正緩緩出列。

他身形不動,神色沉靜,仿佛已在心中斟酌許久。

這一次,他沒有再說“王擎重不可罷”,沒有再言“新黨不可動”,沒有再提“操之過急”之語。

因為他明白,那些話如今說出來,隻會徒增尷尬與軟弱。

李安石三答驚眾,顧應辰等四人殿試立威,雖無人明說,卻已將“人不可得”這一前提徹底打破。

從那一刻起,他們就再無借口。

也正因此,許居正的語氣轉而沉穩,甚至顯出幾分罕見的主動:

“陛下。”

他低首,聲音在大殿之中響起,雖無波瀾,卻聽得極清:

“如今新黨一係既已去職,其所掌之官署,從京畿中樞,到天下州府,從六部到十三司,從外省督撫、道台、府通判,再至各地布政、按察、兵備之使……”

“其所控之人,其所掌之權,絕非四五職位可代。”

“今一動新黨,其所空之位,恐不止數十,而是數百,乃至千計。”

言及於此,他語氣放緩,不是責難,更非憂急,而是極其現實、冷靜的陳述。

“然方才諸人所展,才情可嘉,已足以撼動中樞。”

“顧應辰之識邊政、荊汶之通法紀、梁寧之一絲不苟、楊簡之直抒胸臆、李安石之統綱執中——五人並列,或可為吏、為法、為兵、為禦,皆稱得上棟梁之材。”

“至此,臣等亦不敢再言‘無人可替’。”

他一頓,話鋒一轉,終於言歸正意:

“但事至此,仍需麵上言清。”

“主位雖穩,然千枝百杈,不可一人獨乾。”

“臣鬥膽問陛下——除卻中樞數位之外,餘下數百缺職,陛下可已有預備人選?”

這一問,說得極是分寸。

不是挑戰,也非探底,而是提出一場極具現實性的“官治難題”。

霍綱聞聲,也跟著出列,躬身說道:

“許公所言甚是。若言兵部尚書、戶部尚書、都察院掌院禦史、京兆尹等一乾中軸官位,今已有人補缺,確可安穩。”

“但下至禮部諸司、各府文案主事、五城兵馬、巡檢察司、各地學政、庫使、緝察司,皆由新黨舊人任職。”

“除卻職位多寡,其架構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若陛下已有長遠安排,自是萬民之幸。若尚有空懸之位,臣等不揣鄙陋,願獻所知。”

他話至此,亦自袖中取出一冊,躬手奉上。

那冊並不華貴,乃尋常藍封官籍本,然紙角磨出老光,一看便知翻閱數次,絕非臨時所製。

“此冊所錄,皆臣數年督政於外、稽察於中時所識之人。”

“或為府縣幕僚,或為貢監之士,亦有科場未登而才名素著者。”

“臣不敢言人人堪任要職,然若為補缺分差,分署分衙之職,當可助朝局一時。”

霍綱一向嚴謹,此刻卻語中頗有一股罕見的熱切。

魏瑞亦緩緩躬身出列,雙手捧上一函卷軸,神色肅然:

“臣少言,然也常觀人於細務之中。”

“這卷中所錄者,多為世間所不識之才。”

“昔日大堯選人,往往重門第、重出處、重派彆。臣雖非新黨之屬,然見新黨數十年來蔽塞言路、遏絕外才,於心不忍。”

“今朝局已動,臣願以此卷薦賢,望陛下擇而用之。”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再度嘩然。

誰都沒料到,一向少言如魏瑞,竟也藏有人才名錄!

一時之間,不少中下位官員紛紛心動——紛紛暗忖:

若今朝此勢成局,天子將舊黨儘除、清流主事,那這朝堂之勢——便是真正的“再造新秩序”!

而這“新秩序”所需之才,從上到下,從京至野,從兵至文,從吏至法——將是一場徹底的更替!

果不其然,數位地方出身的清流官員,也開始接連出列,自陳平日亦有所識。

“臣在江東時,見蕪湖一吏,理糧政有法,斷戶口條理井然,年不過三十,實堪一用。”

“臣之州郡舊友,有一士,連中三道試,竟屢因不諂而被攔,今尚未授職,可憐可歎。”

“臣曾主持貢院,考中一子,文法精熟、政道俱通,無一短處,惜因出身寒門,無門而入。若今日登堂,願親引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漸漸地,列臣之中,那些本以沉默觀局者,也紛紛低聲於同僚耳邊道起所識之人。

或在市井為醫,通吏章而不以科舉為途;

或為邊城小書吏,識圖紙、知軍備、辦案有度,卻終不得一遷。

如是諸才,若能登朝,或許真能成就“大治之基”。

而這一刻,便是那“真正朝局轉向”的臨界點——

昨日尚為舊製所限,寒士無門;

而今日,朝堂列列,竟有清流重臣紛紛自薦、主勸、薦人,企圖以“天下之賢”補“大堯之缺”。

這一幕,前所未有。

不是因為朝廷缺人,而是第一次,真正敞開了“擇人不問門第”的那道門。

那些名冊,那些卷宗,那些私錄人物小傳,平日不過藏於幾人袖中。

可在今日,卻成為了這“新朝”根基再塑的骨架。

而朝堂之上,那些尚未走出的中層小臣、典儀小官、校書郎中,也皆暗生震動。

他們意識到——

真正的機會,來了。

金鑾殿中,氣氛再起微妙波瀾。

那些剛剛被朝臣鄭重其事、滿懷希冀地捧出的名錄尚未傳至禦前,朝中各部官員才剛開始就人選的門第、資曆、出身一一道來。

朝堂一側,幾位年老清流已湊在一處,正低聲磋議著某一位十年前因貪腐案株連受阻的士子是否可酌情啟用。

另一側,又有一名兵部郎中從袖中抽出一卷微皺之紙,語速飛快地向相熟的舊僚介紹某地驛丞如何審地冊、定糧差、調馬役,一一稱奇。

人聲不高,卻如潛波細浪,逐漸擴散殿中。

這是一種“久不得用者”終於可被一言喚醒的氛圍,也是一種重掌選官之權的振奮情緒。

許居正站在中列之首,靜靜看著這一切,眼中神色複雜。

他身後有文吏低聲道:

“許公,是否將那兩年在西北訪得的三人也一並納入?臣記得那王煥之子、柳田那邊的小孫……”

話未說完,許居正已緩緩抬手製止。

他望著禦階之上那位冕服端坐的帝王,隱隱感覺到了什麼。

果不其然,那道年輕卻已顯森然威儀的聲音緩緩響起:

“諸卿不必急於舉薦。”

聲不高,卻一落下便讓整座大殿安靜了幾分。

“關於後續人選,朕自然已有所準備。”

蕭寧一手負在身後,輕抬下頜,語氣不快,卻極有分量。

“這是朕所列之人選名錄。”

“大家不妨先看看,再舉薦人才也不遲。說不定,諸位所薦之人,朕也識得。”

話音方落,大殿之中幾乎是一瞬凝滯。

許居正原本已半張開的唇頓時頓住,霍綱轉頭看了他一眼,眉峰微動,似是也沒料到這一變數。

“……陛下也識得?”

這一句話,輕描淡寫,聽來似調侃,又像無心插柳,但在在場的朝臣耳中,卻如冷風掃頂,幾欲令他們懷疑起自己的記憶與判斷。

朝中眾人麵麵相覷,一時間竟無一人接話。

名錄?

什麼名錄?

誰能想到,陛下竟早就有了準備,而且不是幾人,而是一份足可應對“數百職位空懸”的“人選名錄”?

這是怎麼可能的事!

便是清流一係的老臣們,哪一個不是花費數年乃至數十年,在外察政巡察、親訪寒門、私下觀人,才能積攢下那寥寥十數名可堪大用的士子名冊?

不是他們不肯舉薦,而是真才難尋,況且這些年新黨執政,門路難進、言路難開,即便有才之人,若非早早依附某派,又或有貴胄蔭護,幾乎無法躍身而起。

便是如此嚴苛之勢,許居正、霍綱、魏瑞等人,才逐年私藏、暗記、篩選、磨礪,至今也不過寥寥數十名“或許可用”的候補之士。

而陛下呢?

陛下不過親政不過一年!

更有甚者,這一年來,他多半時間皆處於宮中整飭禁軍、設司禮、斷密諜,哪有餘力在廣袤的天下中篩選寒門之才?

更莫說,此前他雖在緣會,但那也不過一載半時間,且多是隨行禮巡、勘災賑恤,便是他心有所察,那也不過粗觀民情,又怎會深入至一個個郡縣之中?

更重要的是,這世間有的是浮名之士,便是才高八鬥,也往往難辨真偽。

如何確保所列之人,皆非紙上風骨、口舌才情之徒,而是真能立職擔事、興官濟民之人?

這一疑團,幾乎瞬息之間,在每一個朝臣心頭騰起,綿延不絕。

列隊之中,有年輕官員瞪大了眼睛,想要從天子麵上讀出些許玩笑的意味,可偏偏——蕭寧的神情卻淡得出奇,語氣平穩到近乎冷然。

他不像是在試探,也不像是在調侃。

更像是在陳述一個他們本該早就預料到的事實:

“你們不知道,不等於朕沒有。”

“你們未見,不代表朕未尋。”


最新小说: 都三胎了還要生?絕嗣京爺失控了 公路求生,扛著擺爛反派霸榜第一 我靠經營度假公寓在末世當領主 秦始皇魂穿之帝臨萬界 替嫁病秧子,夫君他裝弱騙我生崽 鬥羅之我的武魂能操控時間 凡人仙途:我能推演功法 穿成惡女,搬空全京揣孕肚去流放 愛在手心裡 重生之我為書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