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內的老者見到三藏,便笑著合掌迎接,掛著數珠,恭敬地說道:
“師父請坐。”
三藏忙不迭地回禮,隨後上殿參拜聖像。
老者隨即叫童子獻上茶水。
茶過之後,三藏便問老者:
“這座廟為何叫‘裡社’?”
老者回答道:
“這廟在西番哈咇國的邊界。”
“廟後有一個莊園,裡麵的鄉民心地虔誠,便為保安泰立了這座廟。”
“‘裡’指的是鄉裡的意思,‘社’是指土地神。”
“每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際,鄉民們都會帶著祭品三牲花果來這裡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藏聽後點頭稱讚:
“正如那句‘離家三裡遠,彆是一鄉風’。”
“我們那裡沒有這種善舉。”
老者又問:
“師父仙鄉是何處?”
三藏回答:
“貧僧來自東土大唐國,奉旨上西天拜佛求經。”
“路過寶坊,天色已晚,所以特來聖祠借宿,明早再繼續前行。”
老者聽後,十分高興,便連聲道歉說:
“失迎了,失迎了。”
隨即叫童子準備飯菜。
三藏吃完飯後,向老者道謝告辭。
行者這時眼尖,看見房簷下有一根搭衣的繩子,便走過去一把扯斷,將馬匹的腳係住。
老者見狀,笑道:
“這馬是哪裡偷來的?”
行者火冒三丈,回道:
“你這老頭子,怎麼說話不知輕重!”
“我們可是拜佛的聖僧,怎麼會偷馬?”
老者笑著說:
“不是偷的,怎麼沒有鞍轡韁繩,卻來扯斷我曬衣的繩子?”
三藏忙陪禮道歉:
“這頑皮的徒弟,脾氣暴躁。”
“您若是要拴馬,應該先向老人家討條繩子,怎麼就去扯斷了曬衣的索子?”
“——老先,您不必生氣,我這馬實不隱瞞,的確不是偷的。”
“昨日我們經過鷹愁澗,原本有匹騎的白馬,鞍轡齊全。不料那澗裡有一條妖龍,竟把我的馬和鞍轡一口吞了。”
“幸得我徒弟有些本事,又遇到觀音菩薩相助,將那龍捉住,把它變成了我原來騎的白馬,形狀完全相同,馱我上西天拜佛。”
“現在過澗時,不曾備齊鞍轡,才到了老先的聖祠,還沒能置辦鞍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