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聽後笑道:
“師父彆怪,我隻是開個玩笑,沒想到你高徒如此認真。”
“我年輕時也有幾個村莊的錢,騎過幾匹好馬。”
“隻因為幾年來不斷災難喪失,連家也丟了,所以隻得做了廟祝,侍奉香火。”
“幸好後麵的莊戶施主們募化度日,我也還能勉強過活。”
“其實我這裡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珍惜的物件,雖然貧窮,卻一直舍不得賣。”
“聽了師父的故事,菩薩尚且能救護,神龍幫助化馬馱你,我老漢也不能不儘微薄之力。”
“明日我便取來那副鞍轡,送給師父,叩謝您前來的恩情。”
三藏聽了老者的好意,感激不儘,連聲道謝。
此時,童子端來了晚餐,三藏與行者共進晚餐。
飯後,童子點亮了燈火,安置好鋪床,大家便各自歇息,準備明天繼續出發。
第二天早晨,行者起來後對三藏說:
“師父,昨晚那廟祝老兒答應給我們鞍轡,今天一定要向他索要,不可輕饒。”
話音未落,隻見那老者果然端著一副鞍轡,以及配套的韁繩等馬具,全部準備齊全,放在廊下說:
“師父,這副鞍轡奉上。”
三藏見了,喜出望外,便讓行者拿著去檢查,看是否合適。
行者走過去,一件件地檢查,果然都是上好的物件,十分合適。
他心中暗自高興,便有感而發,吟了一首詩來表達心情:
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
襯屜幾層絨苫壘,牽韁三股紫絲繩。
轡頭皮劄團花粲,雲扇描金舞獸形。
環嚼叩成磨煉鐵,兩垂蘸水結毛纓。
詩中的描寫細膩入微,正是對鞍轡的精美與用心的真實寫照。
行者心滿意足,拿起鞍轡背在馬背上,似乎一切都剛好合適。
三藏向老者道謝:
“多謝您的厚贈!”
老者慌忙攙扶三藏,道:
“不敢不敢,何須如此多謝?”
然後老者不再多留,恭敬地請三藏上馬,三藏便順利地跨上馬背。
行者則負責擔著行李,準備繼續前行。
就在這時,老者從袖中拿出一條鞭子來,那鞭子是由皮丁兒編紮成的,香藤柄子,虎筋絲結成的鞭梢,十分精致。
老者將這鞭子遞給三藏,恭敬地說:
“聖僧,這條鞭子請收下,也是我微薄的奉獻。”
三藏接過鞭子,感激地道:
“多承布施!多承布施!”
正當三藏師徒在路上繼續行進時,回頭一看,卻發現那老者早已不見蹤影,原本的“裡社祠”也變得空無一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