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已經在全球開展殖民活動多年的英國人的外交經驗和殖民實務遠遠勝於清廷,手段充滿了西方紳士風度的虛偽。
英國人開始製造輿論,散布葉名琛頑固好戰的謠言,將其塑造成破壞中外友好的罪魁禍首,隔絕他對廣州紳民的影響力。
然後將攻占廣州的責任歸咎於葉名琛,在法理和道義上美化侵略行為。
然後順理成章的成立傀儡政權來穩定廣州,迅速在廣州開展貿易,取得實際利益。
在英法聯軍的授意,以及撇去自己責任的需要,1月7日,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和廣東巡撫柏貴等高級官員聯名向鹹豐上奏,報告廣州失陷的消息,將責任歸咎於葉名琛剛愎自用。
廣州被英法聯軍攻占的消息傳到北京,鹹豐皇帝驚掉了下巴,這才接到葉名琛的奏折不久,在奏折裡還是深有自信,振振有詞,因此自己還十分高興,下了指示,轉眼間怎麼就丟了廣州。
鹹豐在奏折上批閱:覽奏實感詫異。
生氣也好,詫異也好,終究是要麵對廣州被洋人占領的局麵。
麵對圍剿太平軍為維護政治統治的首要事務,相對洋人占領廣州來說,還是廣州的事務可以放在稍後處理,畢竟洋人要的是通商和修約,並不是要領土,更不是要皇帝的位子。有限的兵力還是要擺在圍剿太平軍的事務之上。
既然柏貴還在執行廣東巡撫的職能,在與幾位重臣商議之後,鹹豐皇帝便采取了掩耳盜鈴的方式,明知道柏貴被英法控製,他卻沒有把柏貴撤職,甚至可笑的諭令柏貴以情以理開導英法聯軍,如果聯軍肆意猖獗,“唯有調集兵勇與之戰鬥”。
但丟失廣州的鍋必須有人要背,蒙蔽朝廷的葉名琛自然是首選,而且居然沒死被洋人虜去,這樣的大員被虜,簡直是奇恥大辱。
鹹豐帝沒有任何營救想法,反而擔心葉名琛會成為英法聯軍要挾大清國的籌碼,飛快地罷免了葉名琛的一切職務,聲稱“葉名琛業經革職,無足輕重。使該夷無可要挾,自知留之無益。”
在英國人和清廷雙方出發點不一樣,但是目的一樣的汙名下,葉名琛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評價不脛而走。
廣州陷落的消息傳到防城,沈雲峰長歎一聲:“狗日的葉名琛,白瞎了一批軍火!”
此時的沈雲峰已經是從穿越前的一個小私營業主漸漸成長為一名政治家,從自己已經乾擾之後,但廣州依然迅速陷落的現實麵前,深深剖析了清廷當前的政治形勢。
大清皇帝集權是造成這種怪象的主要原因,從皇太極到康熙再到雍正創立軍機處,繞開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獨攬已經到達頂峰。
但這個時代受到通訊手段滯後的限製,集權的皇帝並不能掌握到真實的情況,隻能依賴臣子的奏章。即使是都察院也無法收集到真實情況來彈劾官員,更何況都察院的地位在清朝不斷被削弱。
清朝也沒有建立錦衣衛一般的情報機構,皇帝等於是個瞎子,完全依賴於臣子之間互相攻擊。
清廷此時入關已久,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即使滿人也失去了遊牧民族的血性,朝堂上講究的是表麵一團和氣,內裡走門路關係,人抬人高,水抬船高,一起演戲讓皇上高興。
就像鴉片戰爭中琦善、奕山、楊芳、伊裡布之流哄騙道光帝一樣,無論政績如何,先要把皇帝哄騙高興,至於事後怎麼收拾總比眼前死好。而道光帝又不夠狠心,這些人哄騙了自己,但往往又考慮宗室的原因,最後還是網開一麵,甚至還有機會重新啟用,讓人在權衡之下不由的去效仿。
葉名琛算是個倒黴蛋,如果不出任兩廣總督,或許是個能臣,但是在錯誤的時間出任了錯誤的職位。
主戰如林則徐獲重咎,而主和之人,又皆見擯清議,身敗名裂。兩廣總督之職位看似風光,其實在兩難之中。
葉名琛自以為聰明,於主戰和主和派之間彆創一格,自處於不剛不柔之間。這樣或許能糊弄朝廷,但畫皮最終還是要在侵略者的需求前被粉碎。
所以,葉名琛算是個能臣,但是依然是封建王朝的臣子那套,心中隻有自己的名聲和官位,並無民族氣節,更彆說心中裝著百姓。
在這樣的政治形勢下,想要借用清廷的力量改變中國在世界上落後挨打的局麵,很難。
要想達成一些戰略性的安排,必須強硬到一定的地步,而且讓清廷感覺到統治權的威脅,才能屈服。
這一點,沈雲峰不得不佩服這個時代英國人的見識,以外來人的眼光看穿清廷政治形勢的迷霧:要打到天津,才能達成協議。
當然,中國人不都是軟蛋,否則連綿五千年的文化如何傳承到今日,自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能人誌士和熱血男兒。
廣州陷落後,廣東地方州縣官員和商賈,將消息陸續轉遞到了湖南巡撫駱秉章這裡,駱秉章是廣東人,一直關注著家鄉的動態。得知廣州事變第二次鴉片戰爭),萬分驚訝,奇恥大辱,太丟人了。
左宗棠這時候是駱秉章最信賴的幕府,正實際料理著巡撫衙門的軍政事務,自然也得到了消息。一定要上奏朝廷提出抗擊英法的方略。
左宗棠以駱秉章名義兩次上奏朝廷,將廣州陷落,葉名琛被俘,穆克德訥、柏貴等淪為英人傀儡的情況和盤報告了朝廷。指出:葉名琛昏庸已極,麵對強敵壓境的危急局勢,竟然故作"淵默鎮靜"姿態,"毫無布置,唯日事扶鸞海乩,冀得神佑";對廣州軍民的請求備戰要求,則一概拒絕,並下令"敵船入內,不可放炮還擊"。
"省城之禍,由於葉名琛平日不能固結民心,臨時不能豫為戒備,非由夷人狡悍難防所致",而是"夷人因其忘備,始肆跳梁,亦非儘由葉名琛堅持定議所致也"。
喜歡十萬大山:1840請大家收藏:()十萬大山:184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