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北軍總司令格蘭特現在已經是美聯邦總統,作為一名前軍人統帥,他深諳戰爭的精髓,在南北戰爭之中,他一開始就知道北方必勝,這是一場消耗戰,北方的工業能力決定了北方的勝利,過程隻不過是消耗。
在西征的分析中,他認為,所謂“唐印國”的人口總量決定了他們的兵力總數,而落後的工業勢必導致他們扛不起戰爭的消耗。自己這一方現在有了大鐵路的運輸,後勤能力上也遠超他們,所以,格蘭特認為這是一場必勝的戰爭。
當然,他這個推斷是包括“豐南號”在背後支持的結果。
就像後世美國人想不到中國人堅韌的性格一樣,在朝鮮半島碰了一鼻子灰。
“唐印國”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國家,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混合了宗教元素的軍隊。打起仗來,他可以有效動員人口的最大數,包括婦孺都是運輸戰線的兵力。
至於物資,在美聯邦還在南北戰爭的時候,“唐印國”就以未來戰爭作為動員令,物資的運輸和囤積已經開展了兩年多了。更不用說,現在還在源源不斷的從舊金山灣接收物資向東北和東南運輸。
至於海岸線的防衛,李秀成隻安排了少量兵力,太平洋艦隊已經承諾,不會讓任何一支軍隊從海岸線登陸,為此,阮文海特地從台灣到了夏威夷坐鎮。
北美大陸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打響了,最先開始的依然是南線的“屠夫”謝爾曼。在他心中,上次铩羽而歸是他戰爭生涯中的一次恥辱,他迫切希望以勝利結束他的軍旅生涯,就像他一直聲稱的那樣,他極度討厭戰爭,但是要維護美聯邦的統一。
但是這一次,他發現,對方的防線比上一次要成熟許多,北軍以往的連發步槍騎兵隊在對方麵前沒有一點火力優勢,甚至被對方壓著打。
火炮的威力,美軍更是遠遜於對方。驕傲的謝爾曼雖然不服人,但是格蘭特算是他的摯友,他對格蘭特的戰略分析能力非常佩服。他壓製了自己進攻的欲望,按照格蘭特的思維,慢下來,打消耗戰,他倒要看看,敵方先進武器的彈藥能支撐多長時間。
中線的漢考克完全打的就是消耗戰的目的,對於這樣的要塞,攻克下來幾乎是不可能,中線的戰略目的就是牽製敵方一部分軍力,消耗要塞的彈藥。萬一出現要塞的彈藥不濟的情況,未免不可試試攻克要塞。
所以,漢考克在高山上認真的搭建軍營,做好長期駐紮在高寒地區的準備,然後每天派出幾小隊佯攻。
漢考克都是派有經驗的老兵,一旦對方炮擊,知道如何尋找掩體保護自身。傷亡是難免的,隻要在心理預期中,這些見慣了死亡的將領是無所謂的。
一開始的幾天,要塞的守軍確實中了漢考克的伎倆,但很快就開始摸清了漢考克的戰術,不再見到敵軍就開始炮擊,采用步槍進行點射。
漢考克也沒有預計到敵軍步槍射程之遠,一開始吃了大虧,但是很快也調整過來,讓佯攻的軍隊保持安全的距離。
偶爾,漢考克也會突然派出上千人的規模,來吸引要塞炮擊。
兩軍之間就這樣互相試探、分析,長期僵持。漢考克也派出偵察兵在附近尋找可以翻越的山口,但是都是險峻的地方,身手好的士兵不帶輜重估計能過去一些,但是百人以上的建製部隊都很難過去。
馬匹過不去,意味著不能攜帶較多糧食,即使士兵小隊過去,也極有可能在半路就因為寒冷和饑餓而死亡。
中線的戰局從一開始就意味著不會有太大進展,完全就看對方後勤給養的能力。隻不過作為守方的“唐印國”更具有優勢而已,漢考克就是在熬,期望能熬出一個機會。
北線已經進入寒冷季節,但還可以勉強翻山越嶺,雖然羅伯特.李是南方人,但是軍隊裡甄選的大部分是北方的士兵,能夠耐寒。
羅伯特.李雖然是南方的敗軍統帥,但無論南北軍隊,對羅伯特.李都極為敬重,所以,統禦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就是這一仗太難打了,北方的地形決定了不可能像南方一樣大兵團的陣地戰,都是山穀和高地之間的小規模阻擊戰。一天的衝鋒也許就是為了爭奪一個高地,一隊士兵的犧牲也許就是為了送些軍糧。
這是羅伯特.李第一次與中國人打仗,他沒有想到這些矮個子黃皮膚的中國人居然如此強韌。用望遠鏡看著層層疊疊的山嶺,羅伯特.李也不知道要到達山下的利馬,還需要打多長時間,死多少士兵。
不過,這一次西征後勤的準備還算讓人安心,在這天寒地凍的北方,有大量的南方產的棉衣禦寒,糧食也在源源不斷的運送上來。這些糧食都是從東部運來的。
羅伯特.李深深感受到鐵路對戰爭格局的改變,後勤就是軍隊的命脈。
這場戰爭猶如血肉磨盤,每天緩慢的碾壓著生命,就連“屠夫”謝爾曼麵對上次的對手黃呈忠也不敢組織大規模進攻,火力上的壓製讓他兵力上的優勢無法顯現。
這場戰爭打的就是耐心,打的就是消耗。這時候,“唐印國”的體量小反倒是一種優勢。幾百萬人的口糧,在中國農業改善之後,已經不是問題,能夠源源不斷的供應。
即使唐印國全員都投入戰爭,不從事糧食生產,“豐南號”也能供應的起,無非就是加上昂貴的海運費用而已。
對北美的投入,沈雲峰、田虎、張大強、沈濤濤、沈鬆、沈俊浩都是一致同意的,自己這一代一定要遏製美國的成長,為後世華國創造一個好的空間。
至於攪動世界格局後,世界力量的此起彼伏,偏離了曆史軌跡,他們並不能去全盤考慮到,隻能就後世的格局做一次力所能及的拚搏。
喜歡十萬大山:1840請大家收藏:()十萬大山:184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