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又增加了武安君白起,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積,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吳國將軍孫武,楚國令尹吳起,望諸君樂毅。”
“這也是最早的武廟十哲,李隆基之所以這樣乾,就是希望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幫他。”
“說白了就是皇帝的發言台。”
李麗質撇了撇嘴:“就算都給他又能怎麼樣?他又不聽。”
“所以啊,沒啥用,不過你看看這十哲,諸葛亮還有張良,說他們是武將,有點名不符實,說白了就是一個光榮代表。”
“論智慧和忠誠,諸葛亮和張良是沒有汙點的。”
“後來李亨繼位,他在上元元年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從這裡開始,太公廟才和武有關係。”
“李隆基選的都是功勳之臣,但李亨不同,他就是單純注重武力,畢竟當時有安史之亂嘛。”
“到了宋朝,情況就不同了。”
“初,帝幸武成王廟,曆觀兩郎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去之。”
“趙匡胤認為白起沒資格享受香火,說他殺投降的人殺的太厲害,所以就把白起踢出去了。”
“所以從李隆基開始,武廟本身就是體現皇帝個人意願的場所。”
“就比如李適在位時,武廟就變成武廟六十四將,幾乎把有頭有臉的人都送進去了,因為那個時候更亂。”
“至於趙匡胤把白起踢出去的時候,中原還沒有統一,還有一大堆小國,趙匡胤也是用這個方式告訴那些小國,他善良,不會搞屠殺。”
“不止如此,趙匡胤還把六十四將當中的二十二將給換了。”
“原因很多,像關羽張飛這種沒有好下場的,像韓信周亞夫這種和皇帝有矛盾的,這個意思也很明顯,就是告訴自己的武將,彆學他們,要忠誠。”
“後來也是一樣,不管是誰當皇帝,武廟依舊是那個表達意願的場合,其實這件事就像朱厚熜把忽必烈移出帝王廟一樣。”
“武廟到了元朝,元朝皇帝覺得人太多,所以就把武廟恢複成了十哲。”
“至於明朝,明太祖乾脆把武廟撤了,直到清朝時,清朝恢複了武廟,但主祭也不是薑子牙了,反而成為了關羽。”
“這個意圖也很明顯,關羽一直都是忠義的代名詞,很符合清朝對武將的要求,反而薑子牙那種全能型人才不太受清朝歡迎。”
李麗質不理解:“這是為啥?全能型人才不是更好嘛。”
“很簡單,我說過,明清,尤其是清,那是封建專製的巔峰,唯一的全能型人才隻能是皇帝,而且大臣的能力也不能超越皇帝。”
“畢竟大臣什麼都會,那還要皇帝乾什麼?”
李麗質撇了撇嘴:“清朝皇帝就是拿來揚的。”
“媺娖揚了幾個來著了。”
。。。。。。。。。
“你這丫頭。”張彥無奈:“媺娖討厭清朝皇帝可以理解,可是你為什麼對清朝的意見那麼大?”
“多簡單啊,他們害死了我的姐妹,夫君,媺娖可是你的二夫人,他們把你夫人嫁給彆人了。”
。。。。。。。。
張彥扶額:“還能這麼說啊。”
“當然了。”李麗質看向小天幕:“夫君你看,南明反擊了,不容易啊。”
“確實不容易,不過也在預料之中,明太祖把南明朝堂清理了,現在領頭的是何騰蛟。”
“要我說就該清理。”李麗質輕哼一聲:“我看南明史時差點被氣死,哪有那樣的,讓人頭大。”
“不奇怪,南明史是治療低血壓的良藥,不管你低血壓有多嚴重,隻要看了南明史,血壓會極速升高。”
“你沒發現洪武朝少了很多桌椅板凳嗎?”
李麗質撓了撓頭:“還真是,沒想到能把明太祖氣成這樣,對了,他不是可以去南明砍人嗎?為啥還要砸桌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忍不住了唄,你沒發現明太祖把南明史放在南明了嘛,想看就如南明看,生氣了就直接砍人,特彆節儉,不愧是平民天子。”
“呃。”李麗質無語:“他是節儉了,可是南明的人都快恨死他了,估計暗地裡沒少罵。”
“沒事,被罵的還少嘛,明朝皇帝本來就被黑的很慘,誰讓明朝之後是一個自大且自卑的王朝呢。”
“不把明朝黑的體無完膚,他們該怎麼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李麗質不解:“就沒有不挨黑的嗎?”
“有啊,馬皇後,唯一黑她的就是馬大腳,其實嚴格意義上還有一個。”
“誰啊?”
“萬貴妃,哦,現在應該叫萬皇後,雖然她也被黑了,但卻有清朝皇帝給她鳴冤,說大臣們做的確實有點太過分了,讓他們輕一點。”
“其實也不奇怪,誰讓她是明憲宗獨寵的妃子呢。”
李麗質又看向小天幕:“我估計這一次的成化犁庭會更加嚴重。”
“對,清朝是踩到明憲宗的尾巴根了,如果罵他本人,他也許會笑笑,表示不和蠢人計較,但如果罵萬貴妃,那可就慘了,我估計就算是把明太祖請來都沒用。”
“確實。”李麗質很認同:“攔得住一時,攔不住一世,明太祖本人也沒拿萬貴妃開玩笑。”
“很簡單,共情了,因為明太祖本人也是這樣的人,同樣一無所有之時不離不棄的人。”
“甚至明憲宗時期更慘,作為英宗長子,曾經的太子,先太子後皇帝的存在,他自然是眼中釘肉中刺。”
“可以說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萬貴妃當時根本沒有賭的成份,完全是出於同情心。”
“這也是萬貴妃地位無可取代的原因,皇不皇後的其實不重要,一個虛名而已。”
喜歡掌握天幕,行走萬朝請大家收藏:()掌握天幕,行走萬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