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福內閣正式宣布英德協議!大英帝國與德意誌帝國攜手合作!】
【聯手的維多利亞之子們,哭喪臉的法國與俄羅斯!】
【震動外交格局的英德協議,全世界陷入震驚!】
“還好,國民的反應並不算糟。”
或許是因為摩洛哥危機讓英國國內對法國和俄羅斯的反感情緒加劇,對德國的好感度有所提升的緣故。
喃喃自語的愛德華七世揉了揉疲憊的眼睛,將戴著的眼鏡放在了報紙上。
他原以為自己在位期間絕不會有與德國結盟的一天,但對大英帝國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通過與德國結盟,英國徹底擺脫了“光榮孤立”的局麵,還迎來了一個可以牽製法國和俄羅斯的盟友。
此外,與德國的同盟並非正式的軍事同盟,因此即使三國同盟與俄法同盟之間爆發戰爭,英國也隻需在後方支持德國即可。
就像昔日的七年戰爭那樣。
不過,深知七年戰爭時期英國如何在關鍵時刻背刺普魯士的漢斯(德國人)寧願自陷泥潭,也會將英國拖入這場世界大戰的深淵。
但愛德華七世目前並不知曉這一點。
“這下海軍也能鬆一口氣了,費舍爾上將應該會很高興吧。”
費舍爾原本是對德國海軍擴軍保持警惕的人,但卻意外地對與德國結盟表現出了積極的反應。
畢竟,現在全世界都陷入了造艦競賽的瘋狂中,與占據領先地位的德國結盟,可以為英國海軍爭取更多的餘地,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尤其是這次他終於可以推動議會反對已久的計劃:處置老舊戰艦,用這筆資金建造新型戰艦。對費舍爾上將而言,這無疑是錦上添花。
“不過,問題果然還是在於俄羅斯和法國。”
俄羅斯本就與英國對立,再加上國內混亂,根本無暇顧及外部局勢,相對安靜。但法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當然,選擇德意誌帝國作為夥伴後,這些情況早在預料之中。
正如愛德華七世所想,法國政壇的氣氛火熱到讓德雷福斯事件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是勾結!勾結!我們偉大的法國絕不會對英德的肮臟勾結袖手旁觀!”
“說得對!說得對!”
當法國新任總理莫裡斯·魯維埃auricerouvier在議會講台上憤怒控訴時,法國政客們異口同聲地響應。
此時此刻,這裡沒有右翼,也沒有左翼。
隻有憤怒的法國人,他們對英國“海盜”和普魯士“豬”的聯合感到深惡痛絕。
“英國人聲稱與德國的同盟並不具有軍事意義,但從英國人嘴裡說出的話從來不可信,這早已是公認的真理。為了保護法國免受威脅,我們必須增強軍事實力,並與盟友俄羅斯帝國深化關係!”
不久前,法國政壇以左翼陣營為中心,持續批評因“血腥星期二”事件而備受爭議的尼古拉二世及其政府。但現在,為了更大的利益,他們必須暫時放下正義的麵具。
而這個“更大的利益”就是保護歐洲乃至法國免遭“湯米和弗裡茨”(toyatks英/fritz德)邪惡同盟的威脅。
為此,法國人甚至願意與任何對象合作,不管對方有多不堪。
這也顯示出英德協議的出現讓法國感到多麼迫切和絕望。
在海軍力量上,英德聯盟已壓倒性地領先於俄法同盟。即便是三國同盟成員之一的意大利,也因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私下協議而舉棋不定。
為了生存,法國不得不心懷殺機,變得更強大。
即使摩洛哥危機讓法國對俄羅斯帝國的同盟關係感到疑慮,他們也隻能拚命維係這段關係。
因為此時的法國彆無選擇,向英國和德國低頭根本不在選項之中。
至於法國的盟友俄羅斯帝國,則忙於鎮壓國內農民和工人的騷亂,以及各地橫行的革命勢力,根本無暇顧及英德協議的影響。
“果然,事情最終還是這樣發展了啊。”
聽到德英談判成功的消息,謝爾蓋·維特露出一絲遺憾的表情低聲說道。
雖然早在摩洛哥危機時就已有端倪,但最終德國還是與英國聯手了。
對於俄羅斯來說,這無疑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畢竟俄羅斯與這兩國的關係從來都不簡單。
儘管俄德因日俄戰爭曾短暫合作,但那終究隻是臨時性的聯合,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漢斯·馮·喬那個少年,是否已經預見到這一切了呢?
“但我們現在的問題並不在這裡。”
維特歎了口氣,看著堆積如山的報告。
儘管竭儘全力進行鎮壓,但遍布俄羅斯全境的暴動和騷亂依然沒有平息的跡象。
農民和工人固然是個問題,但煽動他們的鼓動者,以及呼籲獨立的波蘭人、芬蘭人等被統治民族,更讓維特焦頭爛額。
“看來,唯有向國民展示俄羅斯帝國的改變,才能平息他們的憤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