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斯正與畢蘇斯基等在俄國統治下渴望獨立的被壓迫民族代表會麵,將自己的構想付諸現實,並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準備之時,
法國也深切感受到歐洲的和平正日益岌岌可危,尤其是波斯尼亞危機之後,奧匈帝國與俄國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巴爾乾半島局勢混亂不堪。這使得法國也開始憂慮戰爭是否會在俄奧之間爆發。
一旦奧匈與俄國開戰,作為奧匈盟友的德國必然會參戰,而法國也必須履行盟約,支援俄國,共同迎戰。
法國不可能放棄自己長期以來的盟友俄國。這不僅僅是出於道義問題——如果法國坐視俄國衰敗,就會在歐洲陷入孤立,而那將意味著比過去更加穩固和強大的俾斯麥體係的回歸,最終逼迫偉大的法蘭西屈服於德意誌和英國。
正因如此,為了避免最可怕的噩夢成真,法國亦開始加緊軍備建設,尤其是海軍方麵。
雖然即便法國海軍與盟友俄國海軍聯手,對英國而言也毫無優勢,更是遠遠無法與德國抗衡,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
最開始,法國海軍是想通過建造“腓特烈”級戰列艦來縮小差距,但不久後,德國便下水了堪比曆史上“超無畏艦”的“凱撒”級戰列艦,這讓法國海軍的希望瞬間化為泡影。
“按部就班的方式根本無法阻擋那些海盜雜碎和德國佬的艦隊,我們必須另尋他法!”
如果不改變局勢,法國艦隊不僅將被迫拱手讓出廣闊的法蘭西海域,還將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飽受商業航道襲擊的折磨。此外,那時英國或德國還可能憑借著這份海上優勢,直接在法國沿海發起登陸作戰,威脅法國本土。
為此,法國在所有可能被入侵的沿海地區都布設了海岸炮,同時加緊引進大量潛艇,以彌補海軍的不足。
與此同時,法國陸軍也未曾懈怠,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他們仍大力擴充炮兵,並組建航空部隊,不斷增強軍力。
當然,法國左翼勢力,如共產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對政府的軍備擴張極儘批評,諷刺法國何時成了普魯士。但大多數法國民眾卻默許甚至支持政府的軍備擴張,因為他們深知,麵對德意誌帝國與大英帝國的邪惡同盟,隻有這樣才能保衛共和國。
法蘭西人民從未忘記普法戰爭的恥辱與凡爾賽的屈辱。
為了避免偉大的法蘭西再次被普魯士豬玀的肮臟軍靴踐踏,強大的軍隊是不可或缺的。而為了這一目標,即便是崇尚自由的法國公民,這一次也願意對政府的軍國主義舉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法國的果敢行動不僅體現在軍備擴張,也表現在外交策略上。
法國趁著波斯尼亞危機讓奧匈帝國與意大利裂痕加深的時機,開始挑動著意大利對“未收複領土”的貪欲,欲促使其退出三國同盟,轉而投向法俄同盟的懷抱。
然後,時間就到了1911年8月。
“總參謀長閣下!剛剛接到情報,我們派往德意誌帝國的間諜成功獲取了德軍的戰爭計劃!”
“哦哦!真的嗎?!”
得知可能獲得決定戰爭勝負的契機,剛於上月就任法國陸軍總司令的約瑟夫·霞飛(josephjacescésairejoffre)及法國軍方高層頓時一片騷動。
“也就是說,一旦戰爭爆發,德國不會選擇往阿爾薩斯洛林方向進攻,而是準備繞道比利時,迂回突破我們的法國防線,是嗎?”
會議室中,聽到約瑟夫·霞飛這番話,眾多法國軍方將領和參謀們同時低聲歎息,既是感慨,又帶著幾分慶幸。
畢竟,德國軍隊的作戰計劃精準地擊中了法國軍方在對德戰略上的弱點。
當前的法國參謀總部一直認為,一旦戰爭爆發,德軍一定會像普法戰爭時那樣,毫無疑問地從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洛林發動進攻。
因此,1913年製定的法國戰備方案——即“第十七號計劃”(pnxvii)——便是要在戰事初期迅速向阿爾薩斯洛林推進,構築堅不可摧的塹壕防線,以迎擊德軍。
隨後,在德軍戰力被削弱後,法軍便會發起大規模火力攻勢,並以“奮勇突擊”的精神進行反攻,奪回阿爾薩斯洛林。
這便是法國所構想的戰爭藍圖。
當然,就像“第十七號計劃”本身那樣,法國人從未認真考慮過之後的事態發展。
但如果德軍並非從阿爾薩斯洛林,而是繞經比利時直撲巴黎呢?
若是對此一無所知,法軍恐怕隻能淪為一隻追不上獵物的獵犬,再一次將巴黎拱手讓給德國人。
“原以為德意誌帝國繞道比利時的可能性極小,但是這個作戰計劃,是由前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施裡芬製定的?”
“沒錯,計劃的名稱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施裡芬計劃’。”
“果然,不愧是名震歐洲的戰略大師,差點讓我們措手不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