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正的問題在於繼任者。
“我親愛的堂弟,決定親自接替我的職務。”
“......什麼?”
“皇帝陛下,將以總司令的身份親赴戰場。”
布魯西洛夫差點脫口而出一句“這到底是什麼鬼話”。
尼古拉二世,竟然要親自指揮前線?
那個無能的沙皇?
“陛下是認真的嗎?”
“他說,他再也無法容忍無能的將軍們毀掉這場戰爭。他要像當年的亞曆山大一世親自迎戰拿破侖一樣,親自指揮俄軍。”
“......”
布魯西洛夫愣住了,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不管怎麼看,他都隻看到一個更加糟糕的未來。
更何況,尼古拉二世口中的亞曆山大一世,初上戰場時就不自量力地迎戰拿破侖,結果在奧斯特裡茨慘敗,狼狽逃生。
至少亞曆山大一世還算有政治手腕,而尼古拉二世呢?他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才能甚至比不上他的表兄,德皇威廉二世。
“陛下,若您離開彼得格勒,帝都將由誰統治?”
因此,尼古拉大公和彼得格勒的俄國高層都試圖委婉勸阻沙皇,但——
“在我離開的期間,帝都由亞曆山德拉執政。她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哦......”
尼古拉二世更進一步,將帝國的統治交給了皇後亞曆山德拉,這讓尼古拉大公愈發絕望。
皇後本就因出身德國而備受非議,又與拉斯普京牽扯不清,已經成為了俄羅斯版的“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無數流言蜚語的中心。
可沙皇竟然要讓她掌管帝都?
“陛下,您是鐵了心要讓帝國動蕩不安嗎?”
尼古拉大公很想這麼質問自己的堂弟,但最終,他還是閉上了嘴。
作為一個戰敗的將領,他縱然喊破喉嚨,沙皇也不會聽進去。
“這就是我推薦你擔任西南方麵軍司令的原因。布魯西洛夫,我深感抱歉,但帝國和皇帝陛下,就拜托你了。”
尼古拉大公留下了沉重無比的責任,而布魯西洛夫則感到眼前一片黑暗。
可他無法拒絕大公的最後請求。
“......遵命。”
最終,他用前所未有沉重的聲音,敬了一個軍禮。
就在俄羅斯帝國迎來令人絕望的轉折之際,遠在瑞士的共產革命家列寧,看著帝國的動蕩,終於起身行動了。
......
“同誌們,俄羅斯帝國正在崩潰。如今,正是我們完成1905年未竟之俄國革命的時刻。”
列寧的話音剛落,共產主義者們便以堅定的神情微微點頭。
沒有一貫的狂熱歡呼,也沒有掌聲,這足以證明列寧和俄國革命家們已經意識到,這或許是他們最後一次看到革命的機會,他們必須慎重對待。
“如今,以格奧爾基·李沃夫為首的自由派以及社會革命黨的亞曆山大·克倫斯基已經開始行動了。尤裡·馬爾托夫和孟什維克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布爾什維克仍在起點上徘徊。
列寧遠在瑞士,托洛茨基則作為戰地記者四處奔波,而其他布爾什維克黨人尚不足以主導革命。
看著競爭對手紛紛搶先行動,列寧焦急不已,恨不得立刻返回俄國。
“必須儘快回到俄國。”
即便暫時無法搶占先機,隻要能參與革命,未來依然有機會掌握主導權。
正如當年的雅各賓派,最初也並未掌握政權。
當然,他們在奪取政權後,彼此送上斷頭台,最終將革命徹底葬送。
但無論如何,如果連革命的浪潮都無法參與,那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處境就真的如同被遺棄在涅瓦河中的孤鴨,隻能任人擺布。因此,他必須儘快回國,可問題在於,
“即便想回俄國,戰事封鎖了所有海陸通道,無路可走。”
甚至連偷渡都無望。
因此,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
“與德國政府接觸,獲得通行許可。”
“可德國的容克貴族們真的會放行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果是漢斯·馮·喬,他一定會開綠燈。”
“你是指‘皇帝的號角’?”
一聽到“漢斯”這個名字,幾名革命家臉色微微一沉。
畢竟,如果不是他的非白人血統,他幾乎彙聚了所有令布爾什維克痛恨的特質——皇帝的女婿、高級貴族、企業家、資產階級......如果這還不算反動,那世上恐怕沒有比這更反動的了。
雖然他並不像斯托雷平那般以革命者的鮮血為食,反倒與社會民主黨關係親密,展現出對工人友善的立場,但也正因如此,他比斯托雷平更具威脅。
對以工人的鮮血與仇恨為食的革命者而言,比起“壓迫者”,那些披著善意外衣、用三寸不爛之舌蠱惑人心的“偽善者”,才是最危險的敵人。
以至於連羅莎·盧森堡等革命同誌,也開始將這位侯爵視為革命道路上的大敵,並極力戒備。
“但正因為漢斯·馮·喬的精明,交易才有可能達成。”
俄國疆域遼闊,即便再強大的軍隊,也難以徹底征服這片廣袤的土地。
因此,正苦於兩線作戰的德意誌帝國,若能讓俄國因革命而自行崩潰,自然求之不得。
而作為俾斯麥的繼承者、德國外交的樞紐,漢斯·馮·喬必然深諳其中利害。
“我們的選擇隻有兩個。”
要麼袖手旁觀,讓革命的主導權旁落;要麼不惜一切,投身其中。
列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喜歡如何拯救德意誌請大家收藏:()如何拯救德意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