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的國會演講中,我曾認為,主張我們武裝中立的權利、在麵對非法乾涉時使用海洋的權利,以及保護我們的人民免受非法暴力侵害的權利,已經足夠了。”
1914年4月9日。
在美國參議院對是否向法國及其盟國宣戰的投票前,伍德羅·威爾遜發表了鼓勵支持戰爭的演講。
“然而,如今保持中立已在現實上變得不可能。中立不再足夠有效,我們如今唯一的選擇,便是不選擇屈服,而是為了國家和人民最神聖的權利,不被無視、不被侵犯而戰鬥。因為我們如今所麵對的錯誤,並非尋常之錯,而是試圖摧毀人類生存根基的罪惡。”
“說得對!”
“出征歐洲!”
議會四處傳來歡呼與附和的聲音。
當然,也有一些人皺起眉頭,對此報以噓聲。
他們之中,包括曾在早期與威爾遜合作,但在大戰爆發後與威爾遜屢屢對立的美國進步時代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公認的參議院五大傑出議員之一的羅伯特··拉福萊特。他與一小部分議員堅持反戰立場。
“......因此,我向國會建議,宣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的行為與方針,實際上已構成對美國政府和人民的戰爭,並正式接受這種被強加的敵對立場,立即采取應對措施。不僅要使國家進入更為徹底的防禦狀態,還應動用一切力量與資源,迫使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其盟國投降,終結這場戰爭。”
然而,麵對那些帶著敵意的目光,威爾遜依舊以沉穩的語調繼續演講。
“我們無意征服或統治,我們不要求賠償,也不尋求對我們所必須承擔的犧牲進行物質補償。我們隻是人類權利的扞衛者,唯有當這些權利能足夠安全地保障國家的信仰與自由,我們才會感到滿足!”
啪啪啪!!
當威爾遜結束演講,掌聲頓時充滿整個參議院。
在總統退下演講台後,拉福萊特隨即登台,發表了一篇長篇演講,呼籲反對參戰。但除了少數議員外,幾乎無人認真傾聽。
隨後,參議院對宣戰案進行了投票,結果公布:
讚成82票,反對6票,棄權8票。
戰爭支持率壓倒性勝出。
兩天後的4月11日,眾議院的投票結果如出一轍:
讚成373票,反對50票,棄權8票。
同樣,讚成占據絕對多數。
參眾兩院皆同意對同盟國宣戰,計票結束後,眾議院議長詹姆斯·博查普·克拉克jaesbeaucark)在宣戰決議案上簽字。ars)也簽署了決議案。
而在不到一個小時後,伍德羅·威爾遜於4月11日1時11分,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了這份決議上。
美國正式對法國及其盟國,意大利、奧斯曼帝國和俄國臨時政府宣戰。
......
“戰爭!戰爭來了!”
“願上帝保佑美利堅!”
“國家需要我們!”
收音機裡傳來戰爭宣言的消息,美國人興奮地歡呼著。
如果歐洲的年輕人看到這一幕,他們大概會露出悵然的表情。他們當初也曾為戰爭歡呼,如今卻深陷地獄,但這一切已無可挽回。
戰爭爆發還不到一年,再加上歐洲與美國相隔遙遠,戰爭的慘狀並未真正傳到美國民眾耳中。
況且,美國人從報紙和廣播中聽到的消息,無非是德國的勝利、俄羅斯和法國的潰敗,接著德國再勝,而英國則屢次犯錯。
在他們看來,同盟國不過是一群屢戰屢敗的蠢貨,而美國則是那個將在最後關頭登場、終結一切的英雄。
......
“快放開我!”
“這家夥肯定是個間諜,證據一定藏在這裡,給我仔細搜!”
“間諜?彆開玩笑了!我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你們無權這樣對我!”
但光明的另一側,總有陰影。與那些沉浸在戰爭狂熱中的美國年輕人不同,一些一夜之間變成“敵國人士”的法國裔美國人,以及其他少數族裔,根本無法感受到任何喜悅。
宣戰之後,威爾遜政府迅速出台了《間諜法》和《保安法》,將任何幫助敵國或批評美國參戰的行為定為犯罪,並嚴格限製公民自由。
所有年滿14歲的法國裔、意大利裔和俄羅斯裔公民都被登記為“外國人”,如果他們違反規定,就會被押往猶他州和喬治亞州的拘留營。
美國人最為珍視的價值觀是自由,而威爾遜政府也曾宣稱參戰是為了自由。但如今看來,這無疑是一種諷刺。
不過,當下美國最重要的目標是贏得戰爭,至於阻礙勝利的人?他們不過是一群叛徒罷了。
當然,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亦是如此。
......
“為什麼法國要欺負善良的美國?我討厭法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謝謝你的精彩發言,弗蘭克!來,下一位!”
戰爭不僅改變了民眾的生活,就連原本播放著輕鬆音樂和廣播劇的電台節目也發生了巨變。
如今,美國各地的“摩根廣播”jp摩根公司因銷售廣播設備而得名)每天都在播送戰爭宣傳。而其中最受歡迎的節目,莫過於“四分鐘演講者”fourinuteen)。
這一節目由威爾遜總統設立的公共信息委員會主席喬治·克裡爾geecree)策劃,旨在通過全國征集演講者,讓他們圍繞官方指定的主題發表四分鐘演講,本質上就是一場全國範圍的戰爭宣傳演講比賽。
節目的目標,是讓公眾主動投身於戰爭宣傳,並激發他們對反戰者的仇恨。
因此演講的內容大多是在頌揚威爾遜總統的英明領導,讚美協約國,同時痛斥法國及其盟友。
自然,法國裔、意大利裔等敵國出身的人毫無演講機會,而痛恨英國的愛爾蘭裔,以及來自丹麥、瑞典等中立國的人,同樣無緣登台。
......
【《普恩加萊:法國的野獸》大受歡迎!】
【查理·卓彆林的《扛槍的一天》掀起觀影熱潮!】
電影業和演員們也在公共信息委員會的指揮下,積極投身於戰時宣傳。
抨擊法國、歌頌美國的影片源源不斷地上映,而道格拉斯·範朋克dougasfairbanks)等好萊塢明星,則被動員起來為戰爭宣傳和戰債銷售站台。
整個美國,在短短數日內便陷入了戰爭狂熱之中。
但戰爭的狂熱,往往伴隨著鮮血與暴力。
......
“那邊有法國佬!”·布裡格斯a..ericanprotectiveeague,ap),開始襲擊法國裔和意大利裔公民。
任何拒絕服兵役或對法國表現出同情的人,也同樣成為被攻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