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輸了啊。”
回到巴黎的夏爾·戴高樂,在看到尚未從公社動蕩中恢複的巴黎景象後,肩膀無力地垂了下去。
在昔日的室友圖哈切夫斯基冷酷地返回烏克蘭之後,他仍不死心地一再嘗試逃離,但戴高樂最終能走出戰俘營,卻是在德國方麵正式解除其戰俘身份之後。
而他剛一獲得自由,聽到的第一條消息,便是《桑蘇西條約》的簽訂。
起初,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也不願意接受。
理智告訴他這是真的,但心中因震驚而劇烈跳動的心臟卻仍在竭力否認著這一切。
直到現在,他看到巴黎那曾經的輝煌不再、如今隻剩廢墟與戰鬥痕跡的景象,看見麵無表情、如同這座死氣沉沉城市一般的巴黎市民時,他才終於落下了淚,不得不承認那個殘酷的事實。
法國,戰敗了。
那個曾一度偉大無比的國家,如今淒慘地崩塌;偉大法蘭西軍的榮耀與威信被徹底踐踏,所剩下的,隻有必須償還給協約國的債務與一片廢墟。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他被困在戰俘營,虛度光陰的策劃逃亡之時。
“卡特魯中校,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法國到底該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
與戴高樂一同被釋放的中校喬治·卡特魯geescatroux)長歎一聲。
他也一時間無法接受眼前這個與記憶中判若兩地的巴黎。
“不過,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我們不能就這樣坐在原地哭泣,不做任何努力。”
短暫而沉重的沉默後,卡特魯終於開口。他臉上強撐著要甩開悲傷的神情,看得出來他在極力控製自己的情緒。
作為軍中前輩、人生的先行者,他不能在眼前這個近乎絕望、連生的意誌都快失去的後輩麵前,露出挫敗的模樣。
正因如此,他更要在這個時候,成為戴高樂的支柱。
這,是年長者與上級應儘的責任。
“摔倒了就再爬起來,房子塌了就重建。隻要不放棄,踏實地活下去,法國終有一天會重現昔日榮光,從這片廢墟中重新站起。”
“我們......法國真的能做到嗎?”
“有什麼做不到的?”
法國曾在拿破侖戰爭的失敗後重新崛起;
曾在普法戰爭的慘敗中再度挺立;
大戰,不過也是如此罷了。
“所以,現在比起擔憂國家的未來,還是先顧好我們眼前的現實吧。”
“......嗯。”
眼下,由於《桑蘇西條約》帶來的軍備限製,加上政府大幅削減軍費,軍官們正被大批裁撤,兩人能否留在軍中也尚未可知。
在為遙遠的祖國擔憂之前,他們連眼前此刻的生活都無從著落。
......
“......法國終究還是在腳上套上了沉重的鐐銬啊。”
就在戴高樂和卡特魯一邊強作鎮定地談著希望,一邊卻不得不為飯碗問題歎氣之時,在奧斯曼帝國此前的臨時首都,現已成為真正首都的安卡拉,穆斯塔法·凱末爾正用複雜的目光注視著戰爭的結局。
“如果奧斯曼帝國沒有果斷投降,恐怕我們會落得比法國還要悲慘的下場。”
他慶幸自己趕在伊斯麥爾·恩維爾被流放至鄉間、整日茫然度日之前,果斷出手將其驅逐,選擇向協約國投降。
凱末爾輕輕吐出一口氣,為自己的決斷未出差錯而感到寬慰,然後將目光轉向了堆在桌上的文件。
那堆文件正是他作為奧斯曼帝國總理,肩負起國家重建重任的證明,而他肩上的擔子,也沉重得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
“果然,最重要的還是經濟重建與民族問題。”
凱末爾一邊輕敲桌麵,一邊喃喃自語。
前者的重要性無需多言,而後者也因奧斯曼帝國乃多民族國家之故,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回避的問題。
幸好,曾經牽動民族問題一角的亞美尼亞人,如今大多已遷回脫離俄國獨立的本國,算是讓他少了一個心頭大患。但奧斯曼帝國內部,依舊殘留著庫爾德人,以及趁大戰之機妄圖獨立的阿拉伯人,這兩大隱憂仍像毒刺一樣紮在他心頭。
‘不能像恩維爾那樣采取血腥壓製。’
畢竟,奧斯曼的背後主子,德意誌帝國,尤其是對德外交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漢斯·馮·喬公爵,絕不會允許他那樣做。
奧斯曼帝國得以苟延殘喘,全靠德國的扶持,若是再去無情鎮壓其他民族,遲早會把臟水潑到德國頭上。而德意誌帝國絕不會坐視不管。
所以,最終能采取的辦法隻有一個——
以“奧斯曼帝國”這個象征為旗幟,軟硬兼施,將這些民族融入帝國之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帝國統治的王道之路。
當然,若是原曆史那個否定奧斯曼,隻為重塑統一的“土耳其民族”的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在此,肯定會對此嗤之以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此刻在這裡的,是奧斯曼帝國的總理,穆斯塔法·凱末爾帕夏。為了帝國的未來,“土耳其民族主義”這套理論,隻能也必須被暫時束之高閣。
“庫爾德人的問題,就交給伊斯麥特去處理吧。”
因為他本就是庫爾德人。
也正因如此,他對民族問題向來關心,甚至在原曆史中還曾建議凱末爾製定有關少數民族的法律。
隻不過當時的凱末爾毫不猶豫地一口回絕:“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土耳其人,都是我們民族、我們國民,為何要分彼此?”
然而,在這個世界裡,早已沒了那樣說的理由。
“那麼,剩下的問題,果然還是阿拉伯人啊......”
策劃過叛亂的侯賽因已被幽禁因其為穆罕默德後裔,不能處死),但阿拉伯人心中的獨立之火依舊未熄。
中東的石油對於奧斯曼的經濟複蘇至關重要。無論如何,凱末爾和奧斯曼帝國必須要設法拉攏阿拉伯人,或是以人口優勢壓製他們,將其同化,並順勢將帝國勢力推進至仍未受控的阿拉伯半島腹地。
‘當然,資源總有儘頭,絕不能隻靠石油吃飯。’
凱末爾的打算是,將從石油中獲得的利益用於發展帝國的其他產業。
若考慮到未來“資源詛咒”將會給某些資源富國帶來的苦果,不難看出凱末爾的遠見。
而就在凱末爾策劃未來的同時,
“最近倒是沒怎麼聽到美國人的動靜了。”
“是啊,閣下。聽說總統鬨出醜聞,還倒下了,連帶現政權也隨之垮台。我們若要對抗那些土耳其小子,得靠美國的武器,現在倒怕與美國徹底斷了聯係。”
在追逐奧斯曼帝國複興之夢的凱末爾麵前,那橫亙著的障礙也悄然有著自己的想法。
“彆擔心,兄弟。美國人很快就會回來。我從他們的眼裡,看見了對‘黑色黃金’的極度貪婪。他們絕不可能放棄這片阿拉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