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說一群大人,就連四個小朋友也被有些場景逗得哈哈大笑,三個小的還時不時笑出了鵝叫。
但《夏洛特煩惱》並非隻有單純的搞笑。隨著劇情推進,當夏洛在夢裡經曆繁華虛幻最終卻發現真正珍貴的是什麼時,那種笑中帶淚的情感內核開始觸動觀眾。尤其是最後夏洛緊緊抱住馬冬梅不肯放手的段落,不少觀眾都悄悄抹起了眼淚。
柳亦妃也看得眼眶微紅,低聲對楊簡說:“沒想到後麵這麼感人。”
楊簡點點頭,握住她的手:“所以我說它有溫度。好的喜劇,最終一定是通向情感的。”
電影結束,全場響起長時間的熱烈掌聲。燈光亮起,很多觀眾的臉上還帶著笑淚交加的痕跡。
主創團隊上台互動,沈藤、馬莉等人顯然也非常激動和興奮。現場的反饋是對他們多年舞台耕耘最好的肯定。互動環節,何炯特意又請上了楊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沈藤看到楊簡上台,立刻作勢要單膝跪地:“感謝金主爸爸!感謝楊導慧眼識珠!給了我們這群‘劇星’一個走上大銀幕的機會!”幽默的話語又引來全場大笑。
楊簡趕緊笑著扶住他:“藤哥你彆這樣,我還想多活幾年。”他拿起話筒,麵對全場觀眾,真誠地說:“剛才我和大家一樣,笑了整整一場,也感動了。恭喜麻花團隊,恭喜沈藤、馬莉、閆飛、彭達魔,還有所有的主創,你們拿出了一部真正優秀的喜劇電影!事實證明,我的眼光沒錯!我相信,觀眾會用自己的電影票給出最公平的答案!預祝《夏洛特煩惱》票房大賣!”
楊簡的這番話,無疑是對《夏洛特煩惱》最有力的背書。
首映禮結束後,在後台的休息室裡,張成又領著麻花的幾位核心成員再次緊緊握住楊簡的手,感激之情不用多言。他們知道,如果沒有楊簡的支持,沒有天眼影業的投資和發行支持,沒有楊簡和柳亦妃今晚親自來站台帶來的巨大關注度,《夏洛特煩惱》的命運可能會截然不同。
“楊導,我們都是自己人,多的我就不說了,您就瞧好吧,我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待。”張成認真地說道。
沈藤野收起了搞笑,紅著眼圈:“謝謝楊導,謝謝柳老師,真的太感謝了!”他這些年雖然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小品演員,也通過《歡樂喜劇人》成為了一名很有知名度的喜劇演員,可是在電影這個行業,他還是個十足的菜鳥,要不是楊簡拍板,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出演一部電影的主角。
楊簡笑著回應:“都是自己人,不說這些。電影好才是硬道理。接下來跑路演辛苦你們了,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回家的車上,小朋友們也都困了,在自己的位置上呼呼大睡。
而楊簡和柳亦妃還沉浸在電影帶來的歡樂餘韻中,不時討論著裡麵的經典橋段。
“那個‘一剪梅’男孩袁華,太有喜感了!”柳亦妃笑道。
“沈藤真是長在觀眾笑點上的男人。”楊簡搖頭感歎,“他這種喜劇天賦,獨一無二。我隻在本善大叔身上看到過這種天賦,或說能力吧。”
沈藤的這種喜劇天賦,楊簡都非常佩服。這真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天賦,沈藤天生就該吃喜劇這碗飯。
喜劇和其他許多行業一樣,門檻其實不高,但是想要真正的登堂入室,那就要看天賦了。
簡單來說,演喜劇讓人笑不算最難,但演好喜劇,成為頂尖的那批喜劇演員,這是表演藝術中最難的領域之一。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喜劇好演?
喜劇的成敗非常直接——觀眾笑了,就是成功;沒笑,就是失敗。這種即時性讓演員能迅速調整,不像悲劇或正劇需要更長的情緒鋪墊和回味。
一些喜劇的套路,比如誇張的表情、滑稽的口音、摔倒、出洋相等,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模仿的。很多人覺得做鬼臉誰不會?
還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具備逗笑朋友的能力,這讓人們產生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
所以,如果隻是以逗樂觀眾為標準,通過訓練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的。從這個角度看,它似乎好演。
但實際情況是,演好喜劇難如登天。
真正的頂尖喜劇表演,是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
首先是節奏感的把握。
一個笑點的前置停頓有多長?笑點之後的停頓留給觀眾笑多久?差0.5秒效果就天差地彆。這是喜劇最核心、最難以言傳的技巧。
什麼時候要像連珠炮一樣說話?什麼時候要慢下來?動作是快是慢?所有這些節奏都決定了包袱能否抖響。
最高級的喜劇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真的。演員必須讓觀眾相信,這個荒誕情境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他的一切行為和邏輯自洽。
一旦演員自己覺得我在演一個搞笑的人,表演就會變得浮誇、做作,觀眾會立刻出戲。喜劇演員必須認真地做傻事,信念感甚至要比戲劇演員更強。
還有對分寸感的極致把控。表演差一分,笑料不足;過一分,則變得油膩、尷尬、惹人討厭。如何讓角色可笑又可愛?可悲又不煽情?諷刺又不刻薄?這需要演員對人性有極其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表達。
其實演好喜劇就像成為一位幽默大師,你需要洞察人性,掌握語言和節奏的藝術,舉重若輕地化解尷尬,並且擁有一種獨特的、引人發笑又發人深省的個人魅力。
所以,總結來說,喜劇好演嗎?門檻相對較低,掌握基礎技巧就能帶來一些笑聲,看似好演。
但如果讓專業的演員來回答,他們一定會說演好喜劇極難。它是對演員節奏感、信念感、分寸感、心理素質和創造力的終極考驗,是表演藝術殿堂頂端的明珠之一。
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如此珍惜和尊敬那些頂級的喜劇表演藝術家,因為他們舉重若輕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天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逗人笑比惹人哭更難,這也是演員這個圈子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共識。讓觀眾產生悲傷的情緒相對容易,但要讓觀眾發自內心地、自然地笑出來,需要極高的天賦和技巧。喜劇演員必須精準掌控表演的節奏、表情、肢體語言和台詞的每一個細微差彆。
可是在影視圈。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鄙視鏈,有的人知道喜劇更難演,但在他們的眼裡,尤其是一些抱有精英主義觀念的人會下意識地看低純喜劇演員。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是喜劇演員很難拿到有分量的表演獎項。
的確,有很多喜劇演員成為影帝,可他們拿獎的作品是喜劇嗎?基本都不是。
這是影視和戲劇行業中一個長期存在且很難改變的現象。喜劇演員難以拿到表演獎項,尤其是重磅的“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獎,並非因為他們的表演不夠好,而是由獎項的評選機製、審美偏見、喜劇藝術本身的特性等多重複雜因素共同導致的。
悲劇崇高,喜劇卑微的傳統審美偏見是這當中最深層次原因。這是最根本的文化和哲學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喜劇慢慢朝著外衣是喜劇,內核是悲劇的方向發展。
自古希臘時代起,戲劇理論就認為悲劇高於喜劇。
悲劇探討命運、死亡、人性掙紮等宏大主題,被認為是崇高的,能引發觀眾的憐憫與恐懼,從而淨化心靈卡塔西斯效應)。悲劇角色通常是英雄或貴族,他們的毀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喜劇則多描寫普通人的缺點、生活中的尷尬和荒誕,被認為是卑微的。它引發的笑聲,在過去常被看作是一種相對淺層次的情緒反應。
這種悲劇更高貴的審美傳統深深影響了後世的藝術評價體係。評委們潛意識裡會認為,演繹痛苦的、深刻的悲劇角色,比演繹引人發笑的喜劇角色更需要演技和深度。
電影獎、電視獎的評委多為資深業內人士、評論家、學者。這個群體通常年齡偏大,審美取向更偏向嚴肅、正統的藝術作品。
獎項評選通常在短時間內觀看大量影片。悲劇和正劇中的爆發性片段如哭戲、咆哮、嘶吼)更容易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被稱為奧斯卡誘餌。而喜劇的妙處往往在於微妙的節奏、細膩的表情和整體的氛圍,這些優點在片段式審看中不易被充分感知和欣賞。
之前就提到過,喜劇的至高境界是舉重若輕。
悲劇表演往往是做加法,情緒外放,更容易被看到。
喜歡這個影帝不務正業請大家收藏:()這個影帝不務正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