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八年,寒冬已至,鬆江府被一層厚厚的積雪覆蓋。清晨,陽光灑在府衙的屋頂上,融化的雪水順著簷角的冰淩滑落,滴落在石板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張好古身著一襲狐裘大氅,站在大堂的窗前,望著窗外的雪景。他輕輕地攏了攏領口,以抵禦寒冷的侵襲。指尖不經意間摩挲著案幾上那摞靛藍封皮的賬簿,賬簿上的墨跡尚未乾透,"陸佰零捌萬兩"幾個朱砂大字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
大堂的四角擺放著幾個炭盆,炭火熊熊燃燒,不時發出劈啪的響聲。書吏們忙碌地穿梭於回廊之間,他們手中捧著算盤和魚鱗冊,不時停下來核對賬目。
今年鬆江府的稅銀比去年多出了三成,這讓張好古心中稍感寬慰。其中七成的稅收來自於黃浦江邊的工業新區和城東新辟的"海貿新區"。在那裡,每天都有來自暹羅的象牙、佛郎機的自鳴鐘等貨物卸貨,而蘇繡和鬆江布則堆滿了碼頭的倉庫,連市舶司的秤杆都因為頻繁使用而磨細了一圈。
這位崇禎元年的進士,在兩年前赴任時,曾麵對著黃浦江淤塞的河道而發愁。這條河道的淤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交通和經濟發展,許多人都對此束手無策。
然而,張好古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力排眾議,堅持要疏通吳淞口。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成功地讓河道重新暢通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在黃埔江邊建立了一個工業新區,吸引了眾多商家前來投資建廠。
僅僅一年之後,張好古又奏請朝廷將倭亂後荒廢的鹽場改為商埠。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荒廢的鹽場,還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和稅收。
如今,新區的工廠利稅不斷增加,三十六行的牙牌稅、船引銀也如雪片般飛入庫房。就連織染局的匠戶們,也因為新區的繁榮而收入倍增,紛紛繳納了往年雙倍的絹紗。
歲末將至,衙門外傳來了社火的鼓點聲,與貨郎叫賣膠牙餳的吳儂軟語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熱鬨而又歡快的氛圍。張好古忽然想起,三日前他去巡視新區時,看到家家戶戶都穿上了新衣,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與賬簿上那蜿蜒的銀流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麵。
站在一旁的馮夢龍低聲提醒道:“大人,來年若能再增添一些船隻,增蓋一些工廠,或許就能湊足七百萬兩了。”張好古聽後。
哈哈大笑著說道:“根本無需再增添任何東西,即便到了明年,這數額也必定會突破千萬大關!”
伴隨著暮鼓的聲響,他不緊不慢地蘸了蘸墨,然後在最後一道文書上揮筆批下。燭火搖曳,將那“崇禎八年欠稅蠲免”幾個字映照得紅彤彤的,仿佛燃燒起來一般。這可是給予那些遭受風潮侵襲的崇明漁戶的一份特殊恩賜啊!
窗外,雪粒沙沙作響,不斷地撲打在窗紙上,那聲音宛如新區銀庫裡的碎銀相互碰撞所發出的清脆聲響。張好古凝視著這一幕,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慨。
當他吹滅蠟燭的時候,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明日應當吩咐衙役們去給那些新來城隍廟的流民們施粥才是。畢竟,這六百萬兩銀子裡,也有他們一文錢的香火呢。而且,等到明年,一定會給他們安排合適的工作,讓他們再也不必忍受饑餓和寒冷的折磨。
晚飯過後,東邊的碼頭突然炸開鍋似的喧嚷起來。起初隻是零星的呼喊,很快便連成片,像漲潮的海浪般湧進府衙大院。張好古正伏案批閱文書,狼毫筆尖猛地一頓,墨汁在文書上洇出個黑太陽。
院中石板路上響起急促的靴聲,二十餘名衙役已自動列成兩排。成均大步流星跨進門檻時,火把的烈焰正舔舐著他青銅色的臉膛,那道從眉骨貫穿到下頜的傷疤泛著暗紅的光。他腰間倭刀鞘上的金漆早已斑駁,卻比嶄新的官印更令人肅然起敬。
隨後進來的鄭琦解下背囊倒出一堆奇珍:幾枚赤紅如血的珊瑚枝,據說是從"麻那裡"今澳大利亞達爾文港)的淺灘采得,當地土人視之為海神筋骨;在穿越班達海時,鄭琦的旗艦"鎮海號"誤入巨型硨磲群棲息的珊瑚叢林。退潮時突現的珊瑚尖刺劃破船底,水手們不得不棄船登上露出海麵的礁盤。月光下,他們目睹數以萬計的熒光水母組成發光的道路,指引他們找到土著藏在礁洞裡的獨木舟。這段經曆解釋了鄭琦帶回的珊瑚枝為何都帶著鋸齒狀斷口,以及他左臂新增的環狀疤痕——那是被硨磲夾住後留下的印記。
一卷用樹皮製成的畫冊,描繪著"羅娑斯"澳大利亞古稱)六尺高的仙鶴聞掌起舞的奇景;還有塊布滿蜂窩狀孔洞的灰岩,輕輕搖晃竟發出海浪般的回響——這是在爪哇以東某無名島發現的"會唱歌的石頭"。
"三艘驅逐艦在琉球外海遇了颶風。"鄭琦的嗓音沙啞如粗糲的船板,他展開一幅浸過鹽漬的海圖,指著幾處朱砂標記:"暹羅灣的馬來海盜船隊像鯊群般尾隨我們三日,直到我們炮艦打了幾發才散去。"他忽然從懷中掏出個油布包,層層剝開是株乾枯的朱槿——內頁記載著在"絕島"水手對澳大利亞的俗稱)目睹的異象:皮膚黝黑的島民住在紅土洞穴中,用火焰樹汁液在岩壁上繪製星辰軌跡。
當艦隊停靠在特爾納特島進行補給時,鄭琦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被卷入一場激烈的貿易爭端之中。這場爭端的雙方是葡萄牙人和德那第蘇丹,而爭端的焦點則是珍貴的肉豆蔻貿易。
鄭琦決定假扮成一名阿拉伯商人,深入到葡萄牙人的香料倉庫一探究竟。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語言和外貌優勢,成功地混入了倉庫內部。在那裡,他驚訝地發現了歐洲人使用鉛丸替換標準砝碼的欺詐手段。
喜歡學名張好古請大家收藏:()學名張好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