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一杯,敬遠航歸來的諸位兄弟!"他聲調陡然拔高,喉間滾著閩南腔特有的沙啞尾音,"去年颶風季,是諸位頂著五丈浪把暹羅米船拖進鷺江口——"話音未落,席間爆發出海螺號角般的歡呼,幾個老兵把酒碗砸在桌上,濁酒濺成珍珠串。
有個老兵忽然將左袖挽至肘部,露出小臂上蜿蜒的舊疤:"本官這道傷,還是隆慶六年跟著戚家軍剿倭時留的。"酒樽淩空劃出弧線,"今日見著弟兄們鎧甲上的鹽漬,倒比兵部的嘉獎令更體麵!"人群中有佩上尉銜的軍官猛地站起,眾人聲中仰脖飲儘碗中酒。
第二杯酒舉起時,張好古指尖輕叩杯壁三下:"商會的父老們備這些酒肉,原是心疼你們在海上啃了半年鹹魚。"笑聲未歇,話鋒忽轉低沉,"但明日日出前,本官要帶諸位去城隍廟——給留在黑水洋的二十三個兄弟敬香。"夜風驟緊,篝火劈啪炸響,映得眾人眼底水光粼粼。
最後他單手托住酒樽底部,以祭祀手勢緩緩傾酒於地。半凝的蜜色酒漿滲入青磚縫時,戲台恰好傳來《滿江紅》的鼓點,與潮聲混成一片。
“第三杯酒敬我們的大明。”
敬完三杯酒後,張好古麵帶微笑,緩緩地將酒杯再次高高舉起。
他的聲音洪亮而激昂:“兄弟們!今晚的酒宴,就是為了歡迎你們的到來!你們,是今晚的主角!讓我們儘情地歡樂吧!”
話音未落,水師營的士兵們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這歡呼聲如同海浪一般,此起彼伏,響徹整個酒宴大廳。
然而,儘管士兵們情緒高漲,但他們都深知分寸。在水師營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非戰時,喝酒無妨,即使喝醉了也不會受到嚴厲懲罰。但若是有人酒後鬨事,那麼軍法官會毫不留情地找上門來,將其逐出水師營。
對於這些士兵來說,被逐出水師營簡直比挨一頓打還要可怕。因為水師營的待遇優厚,一旦出航遠行,所獲得的收入可能抵得上彆人數年的辛苦勞作。如此誘人的條件,誰會舍得輕易放棄呢?
畢竟,能夠進入水師營的人,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絕非泛泛之輩。這裡不僅代表著榮譽,更意味著一份穩定且高薪的職業。所以,沒有人願意因為一時的衝動而丟了這份工作,更不想因此而蒙羞。
正如張大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加入護國軍,就必須遵守護國軍的紀律。隻有這樣,我們的護國軍才能成為一支真正的鐵軍!”這句話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士兵的心中,成為他們行為的準則。
和鄭琦他們喝了幾杯,張好古就悄悄的回到了後衙,讓一眾護國軍在那歡快。
張好古離去後,廣場上的士兵們仍沉浸在宴飲的餘韻中,但氛圍已悄然轉變。篝火漸弱,人影幢幢,士兵們的舉止從最初的豪放不羈轉為帶著幾分悵然的鬆弛。
幾個老兵圍坐在戲台旁的炭盆邊,用匕首削著烤焦的肉塊,油脂滴入火中發出細碎的爆響。有人掏出懷裡的水煙筒,煙鍋裡的火星隨呼吸明滅,映出他們被海風蝕刻的皺紋。年輕水手們則三三兩兩倚著兵器架,有人反複摩挲著張好古敬酒時碰過的碗沿,有人對著月光比量新得的賞銀成色。
"那疤我瞧見了,"那個上尉突然打破沉默,"跟馬尼拉灣紅毛鬼的火繩槍烙的一模樣。"旁邊絡腮胡士兵往地上啐了口唾沫:"文官?當年在月港他帶跳幫隊的時候,老子還在老家種番薯哩!"笑聲未落,更夫敲響三更梆子,眾人不約而同望向城隍廟方向的夜空。
戲台上的咿咿呀呀不知唱著什麼,隻剩篝火劈劈啪啪的嘩啦作響。簷下燈籠的燭淚堆積成奇特的珊瑚狀,將士兵們晃動的影子投在府衙照壁上,宛如一幅正在褪色的水師出征圖。東首鐵鍋裡凝住的羊油,此刻泛出類似船舷邊浪沫的灰白色。
這場慶功宴一直延續到了下半夜。
士兵們在軍官的吆喝聲中結束宴飲整隊離去,軍官短促有力的方言口令。“鎮海號集合”,“翔海號集合”,“泛海號集合”“靖海號集合……
一艘艘船的集合聲,士兵在短短時間內完成東倒西歪到列隊站立的轉換。醉酒者由同鄉架著歸隊,軍法官持水火棍在旁記錄違紀者。
火頭軍將未開封的酒壇貼上"祭"字封條,與陣亡士兵名冊一同抬往城隍廟。戲班樂器裝入標有"某某班"字樣的樟木箱。
餘燼被潑入摻著硫磺的細沙,既防複燃又作行軍火藥備用。焦黑的羊骨用油布包裹,作為次日的吊湯底料,體現水師物儘其用的傳統。
踩碎的陶碗殘片呈放射狀分布,與士兵們離場時的扇形隊形吻合。燈籠殘光在青石板上投下細長影子,宛如指向港口的導航線。
離場時無人交談,但腳步聲刻意保持《得勝令》節奏。年輕士兵偷掖懷裡賞銀的小動作,被老兵用刀鞘輕叩手腕製止。
最後離場的軍官踢散炭灰掩蓋宴飲痕跡,同時將半塊未燃儘的鬆木木殘料彆進腰帶——這是他家鄉的習俗,下一次出航帶上會風平浪靜。
關於得勝令的事,我來說一說。
大概成曲於明嘉靖年間。
戚繼光率軍平定倭寇後,當地民眾以鑼鼓樂形式歡慶勝利,逐漸形成固定樂曲形式。
以笛子、嗩呐為主,輔以絲弦樂器。
以“五鑼”和“十鑼”為核心,體現浙東鑼鼓特色。
全曲節奏明快,速度較快,情緒逐漸高漲,尤其以結尾的鑼鼓部分最為激昂。
通過音樂語言展現了民眾歡騰慶祝的場麵,如“將軍得勝令”反複出現強化主題。
作為民間音樂的代表作,反映了明代民眾對民族英雄的崇敬與愛國情懷。
融合了浙東鑼鼓的節奏優勢與民族管弦樂的表現力,成為傳統音樂與器樂結合的典範。
還有部分傳說稱該樂曲起源於奉化,與戚繼光故鄉相關,進一步印證了其曆史與地域文化聯係。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聽一聽,將軍得勝令)
喜歡學名張好古請大家收藏:()學名張好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