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古上書朝廷後,朝廷針對鬆江府的特殊情況,很快做了批示,軍隊可以擴,可是朝廷沒有軍費,需要鬆江府自己籌集,對於護國軍的一應軍官,除黃祥以外,具各升一級。
提級的軍官,需鬆江府報上名額,等兵部批複。文官皆守原職。
另外朝廷還給出指示,希望鬆江府建城,以保護鬆江府,至於怎麼建,望鬆江府報上計劃。
對於鬆江府修建硬化路,朝廷批複可行。
對於兵備,金山衛,有張好古兼管。
最耐人尋味的是金山衛的兼管任命。這個扼守杭州灣的要塞曆來由浙直總督直轄,如今竟劃歸張好古節製。表麵看是朝廷對其信任有加,實則暗含以文製武的深意。當張好古接過鎏金虎符時,分明感受到同僚眼中閃過的忌憚——這道旨意,已悄然打破江南官場微妙的平衡。
五月,邸報,皮島被清攻占。
六月有皮島兵士乘船來投奔張好古,百來人分乘兩船。先是去了登萊,打聽到張好古在鬆江府任職,就又順著岸線來了鬆江府。
他們帶來了皮島的戰況。
清打敗朝鮮後。
沈世魁一直以來都在積極地籌備戰爭。自從張好古留下了堅實的岸防之後,沈大人更是不遺餘力地沿著海岸線修築炮台和寨牆,同時收攏了大量的戰船和火藥炮子,為應對可能到來的戰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清軍的前鋒孔有德和耿仲明兩部成功攻占了與皮島隔海相望的鐵山,並率先登上皮島時,明軍毫不畏懼,奮起反擊。他們憑借著堅固的防禦工事和英勇的戰鬥精神,一次次地擊退了孔、耿兩部的猛烈進攻。
然而,清軍並沒有輕易放棄。不久之後,清軍的主帥貝子碩托親自指揮清軍對皮島發動了更為猛烈的攻擊。但儘管如此,皮島的明軍依然頑強抵抗,用火炮將清軍的進攻一次次擊退。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僵持不下,這場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月之久。麵對如此頑強的明軍,皇太極最終無奈地決定再次增派兵力。他派遣武英郡王阿濟格率領一千名士兵和馬福塔所部的水師前往皮島增援,並命令阿濟格取代貝子碩托,負責指揮攻島的行動。
阿濟格抵達前線後,迅速展開了部署。經過深思熟慮,他於四月五日在皮島東北的郭山郡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戰前會議。在會議上,經過一番討論,阿濟格決定改變戰術,放棄之前的強攻方式,而是采取兵分兩路的策略。其中一路負責在正麵進行佯攻,以吸引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挑選精銳部隊,趁皮島明軍被佯攻吸引之際,偷渡到皮島。
佯攻一路的軍隊陣容強大,其中包括了八旗騎兵、漢軍烏真超哈)、三順王部天佑兵、天助兵)以及朝鮮兵。這一路的進攻由兵部承政東爾格負責指揮,而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和戶部承政馬福塔則在後方督戰,以確保進攻的順利進行。
而偷襲一路則完全由八旗步兵組成,他們是八旗軍隊中最為精銳的護軍,被委以先鋒的重任。這一路的指揮者是固山額真薩穆什喀,而固山額真阿山和葉臣則在後方督戰,為先鋒部隊提供有力的支持。
這一路的攻擊目標是皮島西北麵的山咀,這個位置對於整個戰役的勝負至關重要。為了確保偷襲的成功,清軍特意選擇了傍晚時發動攻擊。這個時間點既能利用夜幕的掩護,又能讓明軍在疲憊和鬆懈的狀態下遭受突然襲擊。
進攻之前,清軍主帥阿濟格寫信招撫皮島諸將。明朝援軍沿海總兵陳洪範和東江副總兵白登庸等人聞聽清軍即將大舉攻島,紛紛選擇離島避戰。而東江總兵沈世魁、萊州副總兵金日觀、將領楚繼功等人繼續選擇堅守。
四月八日,晨曦微露,清軍如餓虎撲食般開始發動猛烈的攻勢。首先,滿洲騎兵、八旗漢軍、三順王所部以及朝鮮軍隊如洶湧的潮水一般,乘坐七十艘戰船,風馳電掣般直驅身彌島。他們擂鼓鳴金,聲勢浩大,仿佛要將整個島嶼都震碎。
與此同時,另一路清軍也在夜幕的掩護下悄然行動。這支部隊由八旗步兵和護軍組成,他們在勇將準塔和鼇拜的率領下,如同鬼魅一般,從身彌島北部繞道而行,直撲皮島後方煮鹽的河港。
就在這關鍵時刻,天空突然降下大霧,整個戰場都被濃霧籠罩,一片迷蒙。黑暗中,清軍如幽靈般迅速登陸,他們的行動神不知鬼不覺。明軍完全沒有料到清軍會從這個方向襲來,頓時大驚失色。
然而,明軍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攻擊嚇倒,他們迅速組織起防禦,與清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喊殺聲、兵器撞擊聲響徹整個皮島,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互不相讓。
時間一點點過去,二更時分,固山額真薩穆什喀率領八旗精銳如旋風般衝入皮島,他們如猛虎下山,直搗皮島西北隅的江高灣。這突如其來的一擊,讓明軍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局麵。
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負責指揮佯攻的馬福塔突然得到消息,得知偷襲的清軍已經成功突破防線,突入了島嶼內部。這個消息對於馬福塔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毫不猶豫地立刻抓住這個時機,果斷地指揮所部清軍如餓狼撲食一般,順勢發動了猛烈的突擊。
與此同時,那些協助清軍作戰的朝鮮炮手們也毫不示弱,他們充分發揮出了強大的火力優勢,炮彈如雨點般落在明軍陣地上,給明軍造成了巨大的殺傷。
在清軍的兩路夾擊之下,明軍雖然拚死抵抗,但終究還是難以抵擋這如潮水般的攻勢。雙方激戰了整整一晝夜,戰場上殺聲震天,血流成河。
經過長時間的激烈戰鬥,島上的明軍最終還是敗下陣來,皮島也隨之落入了清軍之手。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明軍將士死傷慘重,人數多達上萬人。副總兵金日觀、楚繼功等多位明軍將領也都在戰鬥中相繼戰死,而總兵沈世魁則不幸被清軍生擒。
喜歡學名張好古請大家收藏:()學名張好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