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距離太廟獻俘已過去兩月有餘,如今已到了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美好時節。
太廟獻俘後的兩個月裡,百官們接二連三地勸諫王行之稱帝,而王行之則在三辭三讓、儘顯謙遜之態後,最終欣然應允,並正式昭告天下,決定於仲夏十五這一天,在長安舉行盛大的稱帝儀式,同時邀請大宋、北遼以及西域諸國前來觀禮。
這一消息猶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層浪,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震驚了整個天下。
尤其對於大宋來說,這無疑是一記沉重的耳光,直接將其釘在了恥辱柱上。
因為眾所周知,大秦在名義上本是大宋的屬國,如今王行之竟然公然稱帝建製,脫離大宋的統治,這與七八十年前西夏的行徑如出一轍。
然而,儘管大宋對此感到無比憤怒,但麵對大秦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們也隻能無可奈何。
畢竟,大秦的兵力強盛,威震天下,大宋在與大秦的數次交鋒中都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所以,儘管大秦的獨立讓大宋上下義憤填膺,但稍有見識的人都明白,如今的大秦已經徹底崛起,勢不可擋,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得罪的對手。
不僅如此,自從王行之稱帝的消息如旋風般席卷而來,新奪取的吐蕃、大理以及巴蜀和河東四州,土地丈量工作進展異常迅速,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
甚至連一些當地的豪強勢力,也一改往日的抵觸態度,變得異常積極,紛紛主動配合官府,毫不吝嗇地獻出自己的土地。
麵對這些識時務的人家,王行之自然不會虧待他們。
他下令讓人詳細調查這些豪強的背景,仔細考察他們的才學和能力,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將其中一部分人委派為當地的官員,協助治理地方事務。
王行之的這一舉動,猶如投石入水,在士族豪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原本對他心存疑慮甚至有些抵觸的眾多士族,紛紛改變了看法,對他讚不絕口。
許多士族開始積極行動起來,紛紛派遣自家子弟前往大秦,渴望能夠在這個新興的王朝中謀得一官半職。
王行之在與劉玄等一眾重臣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和討論後,決定給這些人一個機會。
原因很簡單,大秦新得三地,而文院中雖然學生眾多,但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卓越的才學。
在這種情況下,人員方麵仍然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有些稀缺。
而這些前來投靠的士族豪強,顯然是對大秦的未來充滿信心,看好大秦的發展前景。
既然如此,王行之認為也應該給這些人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畢竟,他未來的目標是覆滅大宋,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將所有的士族都清除乾淨。
更何況,這些士族家族傳承久遠,自古以來,許多王公大臣都出自這些士族,其中說不定就隱藏著真正的棟梁之才。
所以,隻要這些人不妄圖染指土地,王行之並不介意使用這些士族豪強,讓他們為大秦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事實證明,王行之的選擇並沒有錯,其中出現了不少能人,新得的土地迅速被大秦同化。
————
長安、秦王宮。
五月十五,旭日東升,柔和的陽光灑落在琉璃瓦麵上。
承天門外,劉玄與劉法領頭,帶著百官站在承天門外。
百官個個身著朝服,手捧笏板,神色莊重且嚴肅。
在百官兩側,是身著甲衣的侍衛,他們個個神色嚴肅,目光銳利。
在百官身後,李格非與宋清溪並肩,引領著各國使臣。
當——
隨著那一道道洪亮且渾厚的鐘聲響起,仿佛整個天地都為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