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明德堂,桂花飄香。各地分堂的代表彙聚於此,為的是一件大事——確立新的教育體係。這是教育改革走向成熟的關鍵一步。
清晨,葉知秧在書房翻看各地送來的教學方案。這些年,不同地方的分堂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是時候將這些經驗係統化了。
"先生,"王子明捧著一摞竹簡走來,"這是各地整理的課程綱要。"
葉知秧仔細翻閱。讓她欣慰的是,這些方案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根據當地實際做出了創新:
江南分堂特彆重視水利農耕之學;
北疆重點發展牧業和邊貿知識;
西域側重商道和語言交流;
南洋著重航海和貿易技能。
"好!"她讚許道,"這正是我們要的——既有共同的理念基礎,又能因地製宜。"
大堂內,來自各地的教習已經開始熱烈討論。最受關注的是"三統"之說:即如何統一課程體係、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又保持地方特色。
"我認為,"一位江南分堂的教習說,"可以分為"共課"和"選修"兩類。共課傳授基本知識和品德修養,選修則根據地方需要設置。"
"有道理,"西域分堂的代表補充,"比如我們那裡,就特彆需要多語言課程和商貿知識。"
葉知秧點頭讚許:"這個思路很好。教育要有統一性,但不是千篇一律。關鍵是要找到平衡點。"
於是,一個創新的課程體係逐漸成型:
基礎課程:
經史典籍(重在理解應用)
品德修養(注重實踐體驗)
天文算學(強調實用價值)
醫術農藝(因地製宜)
專業課程:
因地設置,突出特色
理論實踐相結合
師生互動,開放創新
定期更新,與時俱進
教學方法的討論更是熱烈。各地都發展出了獨特的教學經驗:
有的善用故事啟發,有的重視實地考察,有的創新了互動方式。
"這讓我想到一個主意,"葉知秧說,"何不建立"教法集成"?把各地好的教學方法整理記錄,供大家參考借鑒。"
這個提議立即得到響應。很快,第一批"教法集成"開始編撰。其中既有傳統的教學智慧,也有創新的嘗試,更有各地的成功經驗。
但最具挑戰性的是評價體係的建立。如何評價教學效果?如何衡量學習成果?這些問題引發了熱烈討論。
"不能隻看考試分數,"一位老教習說,"更要看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南洋分堂的代表說,"我們就設計了"實踐考核",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展示所學。"
經過反複研討,一個多元的評價體係形成了:
知識掌握:通過考試、討論等方式檢驗
實踐能力:通過項目、實習等途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