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安縣棉紡廠。
棉紡廠食堂的吊扇吱呀作響,卻驅散不了六月悶熱的氣息。
十幾張油膩的餐桌旁擠滿了提前下班的工人,汗味、飯菜味和棉絮的粉塵混雜在一起,形成一股特有的工廠氣息。
\"聽說了嗎?今年端午連粽子都不發了!\",保衛科的老王拍著桌子,聲音大得蓋過了食堂的嘈雜。
這句話像顆炸彈,瞬間引爆了工人們的情緒。
女工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男人們則陰沉著臉猛抽煙。
\"不可能吧?去年好歹還發了兩斤白糖...\",梳著兩條麻花辮的年輕女工小趙瞪圓了眼睛。
\"白糖?\"。
老工人李師傅冷笑一聲,露出被煙熏黃的牙齒。
\"八七年那會兒,咱們廠過節發的是整隻火腿!那時候...\"。
說起來棉紡廠也是關安縣的老牌國企之一了,曾經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歲月,廠裡有三百多號工人,生產出來的棉紗供應了整個餘陽地區。
可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棉紡廠和眾多國企一樣,因為設備老化、創新不足、管理僵化等原因,也開始走下坡路了,目前主要靠縣財政補貼才能勉強維持。
時至今日,竟然連最基本的節日福利都發不出了,這也讓在場的一些,經曆過棉紡廠最紅火的那段歲月的老工人們唏噓不已。
\"老李頭又開始了\",質檢組的孫大姐翻了個白眼。
\"你那套"想當年"留著哄孫子吧!現在的問題是端午節到底發不發東西?\"。
餐桌上的氣氛頓時凝重起來。
三百多號工人,三百多個家庭,就指望著這點節日福利改善夥食。
棉紡廠比之前的罐頭廠稍微好一點,至少廠裡的工人每個月還能領到一筆基本工資。
不過這點基本工資,也隻能勉強保證一家人餓不死,就彆想平日裡吃的有多好了。
現在哪怕是一桶油、一袋米,對很多棉紡廠的工人家庭來說都是雪中送炭。
\"要不去問問廠領導?\",有人提議。
\"問個屁!\",老王啐了一口。
\"你們忘了?上個月車間鬨工資,老劉去問了一句,第二天就被調到鍋爐房去了!\"。
眾人沉默下來,隻剩下筷子扒拉鋁飯盒的聲音。
棉紡廠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每個月能按時領到一筆基本工資,養活一家老小就不錯了,誰還敢為福利出頭?
\"玲姐...\"。
小趙突然轉向一直沒說話的張玲,聲音帶著討好。
\"要不您去問問?\"。
餐桌上頓時安靜下來,十幾雙眼睛齊刷刷看向張玲。
這個平日裡並不起眼的中年女工,此刻成了全場的焦點。
張玲夾菜的手頓了一下。
她當然明白為什麼大家要她去問,因為她丈夫陳誌偉剛剛當上了縣財政局長。
以至於雖然她隻是個小組長,但最近連廠長見了她都主動打招呼,態度親切得很。
\"我...\"。
張玲張了張嘴,想說這不合規矩,卻看見周圍工友們期待的眼神。
老李師傅的關節炎藥快吃完了,孫大姐的家裡有五個孩子要養活,小趙下麵還有三個弟弟妹妹...
\"行吧,我去問問\"。
說罷,張玲放下筷子,擦了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