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每一個步驟都顯示著深厚的學養和經驗,仿佛一位指揮家在帶領整個樂隊演出,條理清晰地展示出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迅速且精準地標記分子式填滿整個黑板。
前排的人能看清所有細節,而坐得更遠些的人雖然努力瞪大雙眼仍然感到困難。
然而主辦方已預見這種問題——工作人員迅速行動,在兩側同步更新,確保信息傳播無阻。
片刻之後,講解正式開啟。
周教授的聲音清澈嘹亮,從生物巨擘恩格斯的話出發引入主題:
\"恩格斯說過,蛋白質構成了一切生命的根基。”
“組成這些基本物質的就是氨基酸。”
講到這裡,他指出“今天我們的主題是關於51種不同序列的胰島素。”
“這就是它的序列”。
整個會場上,學員們都全神貫注聆聽,記錄筆記的聲音沙沙響起。
楊曉濤專注做筆錄,並聯想起曾經見證過中國首個胰島素合成的故事。
眼前這批專家極有可能會在各自研究中取得類似輝煌成就。
同時,他在思考:如果可以將後世的一些理念應用於此處,那將帶來何樣的革命?但他深知時機未成熟前必須等待。
下午,第二位及第三位報告人先後上台。
中午休息僅有短暫的時間供人吃午餐兼繼續討論早晨所學內容,現場充滿濃厚的學習氛圍。
結束一天活動之際已經是晚六點左右。
經過連續九輪演講彙報,儘管有些複雜話題占用大量時間,而有的簡略說明相對簡單,但每一場報告都承載著深刻的學術見解。
最後散場時,人群依舊踴躍互動。
針對自己的本地優勢以及外地代表的熱情詢問,楊曉濤決定先回到駐地進行整理總結。
半途被召喚入了農科院辦公室見到了院長。
敲開房門,裡麵坐著的是院長李華。
“院長您好,第一次進您辦公室呢。”
李院長笑著招呼。
“彆太拘束啊。
你可是給我們添光彩的人物,論文已經發表並在全球範圍產生了影響力,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第二天一早,李明像往常一樣準備好了演講稿。
他並不感到緊張,昨天的提醒讓他放輕鬆了很多。
“按你習慣的方式來講吧,彆給自己太大壓力。”
李明點點頭,答應了老師的要求。
當他返回家中,發現鄰院的老張又拎著一袋麵粉朝著劉家走去。
院子裡的人對此已經見怪不怪。
為了追求趙梅芳,老張這幾天可花了不少心思。
前天他甚至買了肉送到劉家,可惜和趙梅芳隻說上幾句就被老太太打發了出來。
鄰居們議論紛紛,都說老張癡心錯付。
次日早晨,李明騎自行車來到農業科學院。
到了禮堂,他一眼便看到了熟悉的兩位同事——阿安和阿華,他們今天早早地站在了過道最前麵。
“早上好,小李!”
阿華熱情地向李明打招呼。
會場比昨天提早開鑼,七點三十分大家已就坐。
隨著主持人宣布會議開始,現場氣氛變得嚴肅起來。
李明坐在位子上,並沒有全神貫注聽報告,而是在心裡默默複習自己的課件。
輪到李明發言時,他的身體挺直了起來。
“下麵,請李明同誌發表講話。大家鼓掌歡迎!”
掌聲如潮水般響起。
在眾目睽睽之下,李明緩緩站起來走向前台。
阿安輕聲對身旁的阿華喊道:“看,是小李呀!”
隨後,兩人目不轉睛地看著李明。
主持人拿著麥克風,笑著介紹道:“我們農業科技領域的優秀研究人員李明,曆經多次實驗成功完成了雜交玉米的培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技術進展,並通過實際種植得到了驗證!”
禮堂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個突破的重要性,就連前排那些平日裡不苟言笑的老專家也被深深震撼。
李明臉上保持平靜,但內心異常激動。
接下來的一刻更是出人意料:主持人公布了另一個好消息。
李明不僅研究雜交玉米有重大貢獻,還在生物學上的基因領域取得重大成果,論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這一信息引發新一輪的驚歎聲。
對於很多人來說,《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代表著極高的學術成就,能夠在上麵登載文章幾乎是夢寐以求的事。
李明接過話筒,開始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