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接下來,大家在地方代表陪同下一齊坐下。
陳主任首先介紹了即將啟動的一項關於雜交作物實驗的重點資助方案,旨在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來取得更好成果,避免孤立工作。
“這次科研計劃要求加強彼此協作交流。”
隨後介紹了一位一同前來協助策劃的資深專家周老師,儘管年紀相仿,在了解此次計劃的重要性後決定全力以赴參與。
周老師簡述完結構框架後特彆提到將由張偉擔任雜交水稻小組副組長。
這令現場所有人倍感意外——原以為這麼重要的職務非省市級領導人不可。
但他們見到來賓從容淡定便知這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也意識到這位陳主任絕非等閒之輩。
對於突如其來的晉升張偉既驚訝又感激:“我隻是想著能在團隊指導下來進行試驗。”
然而,當看到上級信任的眼神時,張偉心中燃起了責任之火。
“鄧院說得沒錯;我會把這當成新的動力去奮鬥並為人民謀福利。”
接著陳主任強調道,“我一路探訪過不少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們都擁有和你一樣熾熱的心願—讓更多農民吃得飽,吃得好。
我相信不久你們就能獲得成功!”
這一刻,會議室裡滿溢著鼓舞的情緒。
“太好了。
得知有更多同行在默默努力,我深感振奮。”
最後陳主任務實地補充到“我們將統一行動,成為團結的力量助力國家發展。”
並對他們提出來唯一要求即全力完成任務。
張偉的眼睛濕潤,“多謝支持!”
待激動心情稍微平複後他又向鄧主任發問:“聽說此次技術顧問由劉洋負責,不知他是否有參與?”
鄧回答說:“這次他臨時接受了彆的重要任務沒有到場,但你們可以通過電話溝通,我會確保一旦他回來就會立即聯係你。”
參觀期間,張偉詳細介紹了當地農田的情況及遇到的實際困難。
離開前,陳主任留下了研究費用,並安排隨從護衛。
張偉和其他科研人員看著那厚厚一捆現金,充滿了信心,準備進一步拓展實驗田規模。
在返回的路上,張偉與學生們討論下一步工作,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工作熱情。
而此刻,在一間普通辦公樓裡,李廠長坐在大辦公桌後思考往事。
一個曾經被派至偏遠地區工廠任職的李懷德最近得到朋友的消息說,他的老對手王誌遠將升任另一座鋼廠書記。
他感到一陣刺痛,但很快鎮定心神。
經過不懈的努力,李懷德已經在本地工廠取得了顯著成就,並不斷尋求重回原來崗位的機會以證明自己並不是失敗者。
現在,當他得知前上司王誌遠要接管紅星鋼鐵廠這一事實,李懷德知道機會來了,他決心用儘手段幫助新上任者,同時不忘提醒後者要警惕關鍵人物,例如那位能左右大局的技術革新先鋒:楊小濤。
在他看來,楊的存在曾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包括他自己的一次重大失誤,那次事故讓整個局勢發生了轉變。
他知道,控製住這個人將成為掌握局麵的關鍵。
李懷德暗自籌劃:若能利用好這次機遇,或許還能重新站穩腳跟。
他在心裡默念:“楊小濤這個名字背後隱藏的故事可能就是通向成功的金鑰匙。”
總之,追究起因的話,責任要歸於李小勇身上。
懷仁講述了李小勇的消息後,對方的陳強沉默了一會兒。
“兄弟多謝了。
以後有啥事,儘管開口,絕對幫你到位。”
“好說,替我向趙書記問好。”
“放心,一定帶到,掛了啊!”
“再見!”
掛斷電話後,他揉了揉發疼的耳朵,李懷德再次拿起電話。
“喂,趙主任嘛,拖拉機研究得怎麼樣了?”
“什麼?還沒攻克?你們是乾什麼吃的?全場最優秀的工人都調配給你們了,圖紙都是現成的,你跟我說不行,那到底啥時候行?”
“做不到自己想辦法,五天,五天後我要看到拖拉機從工廠裡開出去,讓周圍群眾看到。”
“做不到,你就給我掃廁所去。”
啪嗒
電話掛斷,李懷德舒緩了一下心情,望著北方。
“等著,老子會回去的。”
“到時候,一個都跑不了。”
蘇秋萍在娘家過了一夜,第二天下午便帶著兒子小龍騎車返回了李家莊。
剛到家不久,老李先生就來打聽情況。
那天蘇秋萍匆忙離開,沒來得及細問,這期間也一直在牽掛。
屋裡,老李先生抱著小龍不放手,口中不斷地說起夢中之事,臉上滿是歡喜。
蘇秋萍把這幾天的事情簡單說了說,老李先生聽完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