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滔滔,原本漢時長安城所在,如今已經被劃分為許多的區域。
冶鐵坊中,豎著一座高爐。
工匠們正在忙著試驗。
李爽在旁看著,觀看了整個過程。
水碓將鐵礦石砸碎,摻入煤炭、石灰,送進爐喉中,依次分層裝料,隨著爐中溫度升高,鐵水從爐缸中流出,進入轉爐之中。
整個冶煉坊已然運轉起來了,依靠著最為古老的動力,水能!
府兵製的成功,背後的經濟助力是均田製。
有了足夠的產業和相應的政策作為依靠,府兵們才能從普通的農民變成訓練有素的士兵。
可光有均田製是不夠的,還需要先進的冶煉技術。
披堅執銳,才是一名府兵形成戰鬥力的關鍵。
這個時代,灌鋼法已經出現。
不過煉鋼的過程,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工匠的經驗。
有經驗的工匠知道什麼時候該鼓風,什麼時候該加炭,知道鐵、煤、石灰的摻雜比例,製造出來的鋼鐵和沒有經驗的工匠可謂天差地彆。
所幸的是李爽麾下有著足夠的訓練有素的工匠。
蕭寶夤離開長安時,帶走的多是財寶、圖籍和女人。至於城中的工匠,反而沒有讓他太過關注。或者說,沒來得及關注。萬俟醜奴麾下那數千士兵想要的可不是工匠。
再加上,李爽從河東、山西等地一路征集的工匠,足以製造出他所需要的鋼鐵。
李爽明白,柔然的阿那瓌雖然逃回了漠北,可總有一天,當他養好了傷,他還是會南下的。
當然,如果不是他,還會有彆的草原部落。
能夠讓草原民族能歌善舞的從來不是仁義道德,而是馬克沁機槍。
不過,要點出馬克沁機槍,光想想前置技術點和所需要的人才儲備,李爽就感到壓力山大。
如今他所能做的,也隻有儘可能提升鋼鐵產量。
鋼鐵產量的提升,才是興盛的根本。無論是軍用的兵器、鎧甲、馬鐙,還是民用的農具、鐵器,都需要鋼鐵產業作為支撐,才能到達千家萬戶。
經過了數日的奮戰,工匠們終於拿出了第一件產品。
一口上好的鐵鍋!
李爽看著這口鐵鍋,已經在暢享未來的川魯淮粵四大菜係了。
這個時代烹飪手法多是烤、蒸、煮等,炒菜並非主流,能夠炒的最頂級的菜也隻是蛋炒飯了。
一來植物油沒有推廣,二來鐵鍋的質量並不好。
這一點就不得不說大宋了。
大宋雖然慫,但是在民用科技上確實點的不錯。
占城稻的推廣種植大大提升了糧食產量,宋朝人口提升的同時,還開發出了豐富的麵食體係,冶鐵技術的發展,也讓炒菜進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
要不然,宋真宗也不會舔著個大臉敢去泰山封禪,搞得後世的帝王沒有再去的了。
李爽得了這口鐵鍋,欣喜至極,當場試驗,熬出了一鍋豬油來。
效果不錯!
李爽對這段時間的試驗感到滿意。
起碼,鋼鐵的產量和質量的確有了明顯的提升。
李爽未來的規劃,是將長安城的舊址作為禁苑,除了倉儲、駐軍營地,這裡還將是一係列重要場所所在。
走出了冶鐵坊,李爽舒了一口氣。
遠方,一騎飛馳,正在向著此地奔來。
王思政已經從河東調來了關中,進入了李爽的行台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