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所有士族勢力就全部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對策。
說是暗流,是因為還有三股勢力沒參與進來。
第一股,皇權勢力。
第二股,後宮勢力。
第三股,外戚勢力。
皇權勢力是以皇帝為核心的,當然不會參與進來。因為在“農莊之策”下,可以收取更多的賦稅,等於是維護皇權的。
後宮勢力目前還在懵懂中,此時的何皇後,幾年後被董卓毒殺的何太後,此時並不知道農莊之策對後宮及哥哥何進有什麼影響。
外戚勢力,是以大將軍何進何遂高為首的。那天的朝議,何進雖然在場,可他從頭到尾也沒發一言,因為他聽不懂。
當然,士族勢力也不會聯絡外戚勢力。他們根本看不起何進,所以何進目前還不知道京都的暗流。
可有人問了,那皇族之人呢?
目前,在朝廷上的皇族之人,能說上話的,隻有劉虞和劉焉兩人。可劉焉是士族勢力一方的,劉虞是外戚勢力一方的。劉焉根本不會告訴皇帝,而劉虞根本不知道。
幾日後,朝會。
司徒袁隗出列。“啟稟陛下,臣有奏疏呈上。”
在古代,一般來說,臣子向皇帝提建議,稱為“疏”;向皇帝提請求,稱為“表”。
之前蔡立給皇帝的奏書,就稱為“上表”,因為他請求皇帝,以青州為試點,試行“農莊之策”。
而現在袁隗給皇帝的,隻是建議廢除“農莊之策”,所以隻能稱為“疏”。
太監把奏疏取來遞給劉宏。
劉宏打開一看後,眉頭緊皺。
半晌後,他露出了釋然的神情。
把奏疏放在一邊,望著袁隗道:“袁愛卿,此事不急。本就是試行,一年後再說。”
靈帝的目光馬上就轉向太尉鄧盛。
“當前最重之事,為如何平定涼州叛亂。涼州的奏疏,早在一月前就已送到,太尉,可有應對之策?”
袁隗看到靈帝把他的奏疏放在一邊不予理會,反而說起了涼州羌人宮伯玉反叛之事,知道皇帝已經看懂了“農莊之策”。
至於是不是看明白“農莊之策”對士族的打壓,袁隗不清楚。但肯定是看懂了對皇權的好處。
這道奏疏,本來就是士族用來試探皇帝態度的。
現在皇帝的態度明確了,士族勢力就要動用其他招數了。
朝堂上,很快就確定了以皇甫嵩率兵前往涼州平叛的提議,但隻有兩萬人,因為國庫都快要空了。
朝會結束後,隻有鄧盛、皇甫嵩等人去忙活出兵之事,而以袁隗為首的士族勢力,反而齊聚在司徒衙門中的一個小議事堂中。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