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諸葛瑾、諸葛誕也是大才,但比起諸葛亮,還是差了很多。
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
劉備兩人皆得,卻隻能偏安蜀地一隅。
蔡成收二人,可不是安天下,而是要對內安強漢,對外拓疆土。
以蔡成看來,諸葛亮長於遠大戰略,龐統長於近計奇謀。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兩人各有千秋。
劉備得二人卻未得天下,是他把兩人用錯了。
蔡成覺得,自己如果能得二人相助,就讓諸葛亮負責戰略研究與規劃,讓龐統負責天下治理。
至於軍事上,蔡成並不認為二人強過自己。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六出祁山皆敗,龐統亡於流矢了。
說起龐統亡於流矢,蔡成認為,如果不是戰事緊急,作為軍師的龐統,怎麼會離前線那麼近?已經近到流矢可中的程度。
可見,龐統對攻下雒城,並無絕對把握。
而龐統急於上前,也是立功心切的體現。
不過,得諸葛亮易,得龐統難。
龐統在荊州,距離青州有數千裡。
不過,蔡成對此也早有安排,總不能讓龐統為其他人所用吧?
魏蜀吳三雄主,最終龐統投奔了劉備,而且前期還在劉備手下委屈求全。
離開東吳,是因為孫權嫌棄龐統相貌醜陋,不予重用;
未投曹操,是因為龐統為曹操獻“鐵索連環計”,導致赤壁大敗,曹操隻想殺之而後快。
投奔劉備是龐統的無奈之舉。哪怕劉備開始並不重用他,隻讓他做一縣之令,龐統都忍了下來。皆因為他此時已經無主可投,隻能委屈求全。
如若不是如此,龐統也不會在雒城下立功心切,親往前線,從而中流矢而亡?
至於龐統的相貌如何,與蔡成是否重用他,沒半點關係。
蔡成在琅琊王氏族中,同時邀請謝氏家主及幾位族老,針對“新農體係”,足足辯論了三天。
王謝提出:以經商來補償世家,不符朝廷律法。畢竟,漢代是重農輕商的。
蔡成論曰:
重農是因為中原自古以來糧食緊缺,此乃必須之策。
但輕商不等於重農,重商也不等於輕農。
商者,可促進物資流通,活躍經濟。尤其是糧食的流通。
無商,則豐產地域的糧食,無法流通到缺糧地域。
而這些流通,如果都需要朝廷來操作,成本太高,也容易滋生腐敗。
但在未解決糧食緊缺問題時,活商的同時,還要控商。
當前控商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官商,如新農體係中的農家樂。
農家樂無物不賣,同時製定了標準價格體係。
物資緊缺時,農家樂可以用來平抑物價,杜絕商人囤貨居奇和哄抬物價。
豐收之年,農家樂可以平價收購,防止“穀賤傷農”。
王謝提出:隨著農家樂遍布整個大漢,腐敗也不可避免。
蔡成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