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以對之。
其一,掌控製造端,建立統一采購。
其二,設置物價署,確定每年公布基礎物資的標準參考價。考慮到各地運輸成本和存儲成本,規定價格上下浮動範疇。
其三,於製造端建立成本審核製,年度小審,五年一大審。
說白了,蔡成就是把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係,搬到了東漢末年。
以蔡成的對比來看,東漢末年和建國初年,從本質上來看,社會形態相差並不是很大。
比如說,都是農業社會,九成以上是農民;
比如說,都是未開智的社會,九成以上是文盲;
比如說,整個工業,手工業占據了極大的比例;
比如說,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社會學、哲學滯後,無法引導社會的發展……
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計劃經濟體係,是最適用的。
有了計劃經濟體係,再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接著就是潛移默化地打造工業體係,引導社會朝著工業化發展。
蔡成預計,在十幾年內,連占據東南亞一季三熟之地都可能做不到,更無論得到土豆、紅薯、玉米等物種了。
如此一來,要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就隻能依靠增加食用肉類和海產。
肉類的來源,主要依靠草原。
畢竟,內地飼養牲畜,也要消耗大量農作物的。
一般農戶多養雞鴨鵝和兔子就可以了,也可以養點豬。
日後,大型養豬場,都會搬遷到幽州、並州靠近草原的地方,由草原供應豬草。
可不能在草原上養豬。因為豬喜歡拱地,草原上的植被很脆弱,很容易被豬拱地而破壞。
實現上述目的,就需要民族大融合。
草原向中原提供足夠的肉類,中原向草原提供糧食、雪花鹽、布帛和其他所需用具,並幫助草原防止嚴寒。
所有的流通,由民間商號和農家樂負責,就此形成一個經濟循環。
有了完整的計劃經濟體係,琅琊王氏、謝氏哪怕再睿智,思維再逆天,最終也隻能承認蔡成比他們更高明。
畢竟,他們沒有上帝視角,隻能受限於自周以來的知識體係。
琅琊王氏、謝氏也因此對“新農體係”,有了全新而深入的理解,更是對“新農體係”推崇倍至。
在蔡成的建議下,王氏、謝氏族人兵分兩路:
一路前往東萊大學堂,參與官吏培訓;
另一路都是在外有名望的族老,負責去遊說琅琊國和泰山郡的世家大族。
連續三天,一舉拿下琅琊為首的兩大士族,蔡成雖然很是疲憊,但還是動身前往沂水畔的諸葛家。
不過,這次蔡成可不是去辯論的,而是去給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治病的。
這次,蔡成把張機張仲景也帶來了。
曆史上,諸葛珪於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病逝。
雖然蔡成不知道諸葛珪是什麼病,可帶著張機前往,總是沒錯的。
很快,張機就診斷出諸葛珪的病灶主要是肝臟。
有“萬方之神”蔡成在場,根據張機診斷出的病況,很快就確定了治療諸葛珪的藥方。
“萬方之神”是華佗和張機兩人,對蔡成的讚譽之言。但在蔡成的要求下,目前也僅限於華佗和張機兩人知道。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