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劉宏與十常侍早已商量好的結果。
郡侯,再往上一步,就是公爵了。
公爵,和封王一樣,可以自行建國,自設國家官吏,不再向朝廷繳納賦稅。
可見,一般情況下,皇家是不會封外姓為公的。
“七王之亂”猶在眼前。
“大父言之有理,此事不必再議。擬旨,改封蔡立為‘齊國郡侯’,食邑一萬五千戶,世襲。
“另,讓郭大人去青州之時,攜帶聖旨,召蔡立進京接任大司農,並遙領青州牧。朕無法去青州,蔡愛卿來京任職,恰好可以給朕好好講講‘新農體係’。
“退朝吧。”
劉宏哪裡還會給群臣再提異議的機會,直接就定了下來,還馬上就跑了,不給朝臣一點機會。
其實,不光是朝廷上那些老奸巨猾的士族代表在出招,青州的一些世家大族,同樣在出招。
就在大司農郭全返回京都之時,蔡正也來找蔡成,說是青州的一些世家大族,又起了幺蛾子。
秋收後,蔡正接報,泰山郡、琅琊國、樂安國、平原國、北海國等六郡國,都出現了一個怪現象。
明明春耕時,世家大族的全部田地都已經耕種,可在秋收時,絕大多數田地都收成寥寥。
嚴重者,收成減少了九成五左右以上。
輕者,收成也減少了八成左右。
這已經相當於遇到天災時的收成了。
本來早兩年就應該發現此事,但這兩年,農署忙於墾荒開田一事,很自然地就把此事給忽略了。
或者說,隻顧自己的農莊耕種,完全忽略了查驗世家大族的耕種情況。
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世家大族收成多少,與農署的關係本就不大,沒被農署下屬官吏放在心上,或者是下屬官吏中,有與世家大族同流合汙之人。
在青州,農莊與未加入農莊的世家大族,使用的是不同的賦稅徭役製度。
世家大族使用的是朝廷賦稅製度,田稅很低,隻有十五稅一。
而農莊實行的是“新農體係”的賦稅製度:取消所有徭賦,歸集於田稅,十稅三。
表麵看起來農戶要繳納更多的田稅,實則對農戶更加有利。
因為漢朝的田稅雖然不高,但賦稅徭役很重。口賦(人頭稅)、更賦(兵役賦)、算賦(徭役賦)等加起來,讓普通農戶根本無力承擔。
比如如果農戶因家中缺少青壯勞力,不想去服兵役,結果就要繳納三千六百錢的更賦。除非所一年的收成全部賣掉,否則普通農戶根本不可能湊足三千六百錢。
可“新農體係”卻把所有徭賦全免除了。
牧府征召勞工,或者在大工坊裡做工,都是給工錢的。
護民軍是自願報名的,而且家中勞力少的農戶,還不允許報名。
加入護民軍,不僅每月有五十錢的軍餉,還免除家中一半田稅。如果在軍中有升遷,月錢更多。
至於世家大族,則不怕交納各種徭賦,他們不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