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剛過沒多久,郭全就到了青州。
郭全真是個急性子,算時間,他連上元節都沒過,就急著來青州了。真是個急性子。
他可沒帶家眷來,隨行的隻有兩個仆人,以及共同來研究“新農體係”的七位農吏。
青州八郡,正好一個一個。
見到蔡立後,郭全馬上拿出了朝廷批準辭官的文書。
蔡立苦笑。
你辭官了,不應該返回你老家並州太原嗎?
可郭全說了,他是請旨辭官,目的就是來青州研究“新農體係”。研究透了,他的任務就完成了。
他認為,“新農體係”是曆史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之興農之策。而且他認為,新農體係對於促農、興農,有著極大的作用。
但為何“新農體係”能興農,他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他一輩子都在做司農方麵的事務,如果不把“新農體係”研究透徹,寢食難安。
何況郭全的要求一點也不高,隻要進入農署,哪怕是個鄉長、一個小吏,均可。
看到蔡立的猶豫,郭全出了最後一招。他告訴蔡立,他在朝堂之上,還沒來得及說出青州瀝青路一事。
雖然蔡立懷疑郭全是士族,或者皇帝派來的探子,目的就是想破壞“新農體係”。
可畢竟郭全是大司農,曾列九卿之位,蔡立也不能拒絕郭全的要求。
而且,如果他在朝堂上真說出瀝青路一事的話,陛下真要懷疑青州要造反、要自立了。
最後還是蔡成出了個主意,在農署設置了“調研員”一職。郭全帶來之人,除兩個仆人外,其他也均為“調研員”。
牧府對外宣稱,“新農體係”實施兩年,已經發現了些許問題。所以,農署專設“農事調研員”一職,並由朝廷來人就任,專事調查、研究“新農體係”。
調研員每月可領三百錢俸祿,每郡國設置一人,每半年要向農署提供一份《青州農事調研報告》。
本來,郭全帶來七位農吏,就是打算每郡國一人的,雙方想到一塊去了。
其實,蔡成巴不得郭全來青州。
蔡成看中的不是郭全本人,而是他的孫子郭淮。
郭全出身太原郭氏,其父郭遵曾任兗州刺史,光祿大夫,為“東漢八俊”之一。
其子郭緼倒是沒有什麼聲名,可其孫郭淮,可是不得了。
在三國期間,郭淮本是夏侯淵麾下司馬,夏侯淵戰死後,他先擁張合為帥,穩住軍心,後被曹操任為張合司馬,據漢水與劉備對峙。
曹丕稱帝後,升郭淮為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
張合攻打街亭時,郭淮同樣率軍佯攻蜀將高詳據守的柳城,破之。
其後,因戰功治績,其爵位不斷提升。
最著名者,是諸葛亮率十萬軍出斜穀,第五次攻魏(也是諸葛亮此生最後一次攻魏)時,郭淮以其超絕的戰略眼光,說服司馬懿,搶先占據北原,使得諸葛亮不得寸進,最後在五丈原鬱悶而亡。
郭淮一生輔佐包括曹操在內的五位王與帝,最高任職前將軍,去世後被追封大將軍,諡號貞侯。
不過,此時估計郭淮應該是剛剛出生。
青州能把郭全引來,距離引來郭淮也就不遠了。
等問題解決了,郭全才故作鄭重地,拿出了聖旨。
先宣布蔡立晉為“齊郡侯”,再宣布調蔡立入京接任大司農一職,同時遙領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