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內,董卓被困於太師府,與呂布兵馬相持。
由於缺乏糧草,董卓幾次想率親衛衝出太師府,都被呂布的兵馬用弓箭給射回去了。
京都外,華雄、李儒同樣被阻於轘轅關前,在與曹操兵馬對峙。
守轘轅關的,乃是曹操手下第一猛將曹洪,而且按曹操將令,隻守不攻。
曹操呢?
曹操當然去京都城西拜訪征南軍團去了。
本來,曹操以為厲誌帶來加入聯軍的兩萬兵馬,起碼占了青州兵馬的一半以上。
誰知道,蔡成竟然鬨出這麼大動靜。不僅剿滅了董卓派出在外的所有兵馬,還占據了函穀關。
蔡成能占函穀關,自然就能占三輔之地。
既然能占三輔,說明涼州羌胡叛軍已經被其剿滅。
如果成公子已儘得三輔之地,那京都以西,將儘歸青州成公子所有。
而且,曹操很容易就能分析出,護民軍必是由並州入涼州,抄了羌胡叛軍的後路。
可見,涼州也儘歸成公子了。
曹操在輿圖上,震驚地看到,當前成公子已雄踞北方諸州,大江以北,除兗、徐、豫三州和半個司棣之外,都被成公子所掌控,對整個大漢南方,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何況,在護民軍的兵鋒之下,兗、豫、徐三州,恐怕亦無法自保。
所以,曹操仗著與蔡成有一麵之交,急於去征南軍團打探虛實,想知道蔡成是否有自立之心。
關鍵是,從董卓入京,再禍亂京都,而朝中重臣卻束手無策,他便看出大漢氣數已儘。
如果自己也能割據一州之地,未必之後不能奪取天下。
想想看,光武帝劉秀起兵時,連立錐之地都沒有,隻能委身綠林。
劉秀行,自己也當能行。
更何況,自己熟讀兵法,飽讀詩書,誌高意遠,滿腹經綸,為何不能趁大漢氣數已儘之時,逐步奪取天下?
曹操斷定,討伐董卓之後,天下必將出現割據景象。
這一點,從各州郡率私兵來討伐董卓便知。
朝廷討伐羌胡判斷沒錢沒糧,討論烏桓判斷同樣沒錢沒糧,可各州郡卻都有錢糧養私兵。
這不就說明大漢氣數已儘?
這不就說明馬上就要出現諸侯割據?
他的故鄉是沛國,屬豫州,與徐州相鄰。
所以,曹操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立足之地。
曹操目前還無力與護民軍爭地盤,甚至兗州都可以讓與成公子。
自己則是率軍儘快趕回沛國,然後占據豫州如何?
如此,與青州隔著兗州和徐州,然後向南發展,取荊州南陽郡和江夏郡。
哪怕屆時不能過江取荊州全部,也可以先向南與荊州劉表劃江而治,再向北則取守勢,緩圖揚州、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