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好!”公孫瓚聲音猛然提高。“好一句‘唯有兵馬方能獨善其身’。”
華雄有些嫌棄地瞪了李儒一眼。“你跑出來乾嘛?”
“將軍,擺在你麵前的,可是絕大的良機。
“這公子伯圭明顯是要收編我們。
“而我們呢,惶惶如喪家之犬,兵馬隻有五千,力量遠遠不夠。
“但如果我們與其兵合一處,你與公孫伯圭雙劍合璧,在這亂世之中,才有能開辟一方天地的本錢。”
華雄思忖一會,對著公孫瓚高聲叫道:“你有多少兵馬?如果與我這五千西涼悍卒一戰,有幾分勝算?”
華雄的意思很明顯,可以合兵,但誰強誰說了算。
“子建,為將者,從不以兵之多少論成敗。子建當知,當年光武帝昆陽一戰,以兩萬大破四十二萬。
“可見,將在勇,更在謀。
“我乃盧公門下弟子,在領兵上,在大漢有幾人能勝我?而你子建,戰場遇敵,從來都是奮勇當先,當為所有將士之楷模。
“如若你能助我,你我二人再找一能謀善斷之軍師,我們何處去不得?何處不能獨善其身?”
華雄再次陷入沉吟。
半晌後,他問李儒。“你引我走旋門關,就是因為公孫伯圭?”
李儒苦笑。
“我與公孫伯圭素不相識。他乃盧公之高足,在京都意氣風發;我乃寒門小吏,苦熬多年,才混到郎中令。
“我與伯圭相比,如螢火遇烈日,他哪裡還能看到我?
“然而,我們也不是沒有優勢。觀兩軍陣容,西涼悍座明顯更強。若真與之一戰,雖然不敢保證一定贏,但他絕對討不到好。
“可當前若戰,我們則兩敗俱傷,誰又能討得到好?
“可若合兵一處,共同去投奔豫州黃使君,人多勢眾,既可讓黃使君不敢輕視我等,我等亦可得落腳之處。
“你與伯圭將軍雙劍合璧,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再圖大業,豈不美哉?”
華雄沉默良久,便對公孫瓚叫道:“你我二人私談一番,可敢?”
公孫瓚本就是膽大的主,大笑道:“有何不敢?”
於是,兩邊軍士後退,空出百丈長的道路。華雄與公孫瓚兩人各自緩步走向中間。
到了中間,兩人相距不足一丈,對視片刻,都大笑起來,頗有一些英雄相惜之意。
華雄搶先開口。
“伯圭,我知你想收編我等,可我同樣想收編你。
“若我二人一戰,必將兩敗俱傷。
“我不反對合兵,可合兵之後,需有人主事。
“若是我要求主事,你肯定不服氣;反之亦然。”
公孫瓚對華雄的話深表讚同。反問道:“你有何策?”
“之前你說‘尋一軍師’提醒了我。當前便有一人,頗具智謀,與你在京都中,亦是同僚。”
“何人?”公孫瓚問道。
“便是你讚他說話之人。你不認識?”
“京都之官吏如過江之鯽,我不認識的,遠遠多過我認識的。何況,我一直在兵營之中,對文官文吏,更是一無所知。”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