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君主立憲2)
隨之,荀彧就給大家詳述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三種斷句方式。
在座諸公看到這三種斷句方式,心神俱震。
他們在讀書時,先生可是隻教了他們一種斷句方式,也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荀彧告訴大家,這是“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為了維護皇室統治,專門以孔聖之言,行“愚民”之事而篡改了斷句方式。
真正的斷句方式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目的是為了讓草民、賤民受教化、知禮儀。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注意,這是在養“士”,而不是普及教育。
所養之士,自然都是出自士族之家,本就是讀得起書之人。
而董仲舒之所以要“養士”,則是以皇家名義,培養大量儒生,把“獨尊儒術”落在實處。
畢竟,儒術中的“尊卑之說”、“綱常之論”和“愚民之策”,最適合維護皇權。
士族則以家學為基、太學為冠,逐漸掌控了朝野的話語權。
再加之“察舉製”,自然而然便會形成士族集團與皇權的對峙之局。
若非如此,先帝想購買馬匹,士族也不敢開出“兩百萬錢一匹”的天價。
士族壟斷了知識,更是不願百姓讀書並習得治國之道。
這也是所有士族的家學永不外傳的根本原因。
士族分了皇權,必然造成兩權之爭。
此乃弊之一也。
立周之時,薑尚常對周王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然而獨尊儒術之後,天下就變成了一人之天下,而士族分權又變成了兩人之天下。
皇權獨斷,雖然有利於中央集權,卻不利於能者治國。
其他不說,僅有漢以來,昏君、庸君可不算少。
先帝劉宏的各種作為,對大漢的危害有多大,在座重臣自然心知肚明。
之所以出現昏君、庸君,甚至是不諳世事的幼君,“昏者、庸者治國”,能者、賢者、仁者反遭昏者、庸者之害,幾乎發生在自古以來的每個朝代。
秦之所以能一統六國,其根本原因在於七代未出昏君、庸君。
而隻出了胡亥這一個昏君,秦就滅亡了。
然而,以血脈傳承,昏君、庸君就無法避免。
或許隻出一個昏君或庸君,就能葬送一個朝代。
聽到這裡,群臣的第一個反應便是:如若先帝劉宏不崩,大漢可能真的讓他給折騰亡了。
所以,血脈傳承乃弊之二也。
皇帝駕崩之後,如果有太子還好;若無太子,則是後宮、外戚和代表士族的朝臣之間的爭奪戰。
對於朝臣來說,所擁立者,最好是庸君、幼君。
如此,朝臣才能掌控朝堂上的話語權。
想想當初周勃、陳平二人選文帝劉恒,除他是劉邦的親子之外,恐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劉恒沒什麼勢力,不會讓朝臣感到威脅。
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不就是因為獻帝年紀小,身後又無後宮、外戚支持嗎?
皇室宗親中,頗具賢能的年長者頗多,為何不從中選賢任能?還不是爭奪朝堂的話語權。
此弊之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