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為何如此迫不及待?連年節都未過完,就急於起兵了?
要知道,冬季未過,士兵隨時都要取暖,起兵所要付出的錢糧都要比春季起兵多得多。
更何況還要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以及取暖用的木柴。
要不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何稱《春秋》?
皆因古代冬夏是不宜出門的季節,更遑論用兵了。
這還要從劉備返回下邳說起。
自從“討董聯軍”收到呂布要撤出京都的通知後,劉備根本不等了,亦未去京都西門迎陛下回京,直接率兵返回了徐州。
不是他不想去迎陛下回京,而是他的官職不夠,沒他的份。
如果陶謙來了,自然官職足夠。
可當前劉備隻是徐州彆駕軍從事,官職大小連一郡太守都比不上。
此時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不一樣。在《三國演義》中,他什麼事兒都想湊上一腿。
這次,他可不想硬湊上去丟人。
他隻是受陶謙派遣來聯軍露個臉,以表示徐州也願意響應“討賊倡議”。
既然事情已經解決了,陶使君的目的已經達到,還留在這裡做什麼?
一路上,劉備可一點沒耽擱,比呂布早了四五天,便抵達了下邳。
陶謙聽完劉備講述京都的各種事情後,麵色陰沉似水。
原來青州護民軍如此厲害,僅僅一年半,就收烏桓、剿羌胡、滅董卓……
而且,竟然還把呂布給逼到徐州來了。
為何逼呂布入徐州?
自然是不想放過呂布禍亂京都之罪,待呂布入徐州後,順帶連徐州一起剿滅。
可陶謙可心不接納呂布兵馬呀。
陶謙自然是要接納的。
上次“兗徐犯青州”後,青州再無兵馬。
這五年期間,陶謙為對付黃巾殘餘,勉強又招募了將近五萬兵馬,多數來自他的故鄉丹陽郡。五萬兵馬分彆交予臧霸和孫觀兩人,至於劉備也分到了數千兵馬。
如今,呂布帶著數千並州狼騎,和少量步卒,加起來也有近萬人,對陶謙來說,猶如雪中送炭一般,恰好可以充實他的徐州軍,他如何不接納?
哪怕就算是他不接納呂布,難道青州成公子就願意放下他當年犯青州之事嗎?
可見,是否接納呂布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隻要呂布一入徐州,他就擺脫不了與反賊相通之罪名了。
看來這成公子確實是想報當年“兗徐犯青州”之仇啊。
突然之間,陶謙有了一種想效仿當年泰山郡太守張舉,直接棄官逃跑的衝動。
連幽州十幾萬叛軍、涼州十幾萬叛軍、董卓近十萬兵馬,都不是護民軍的對手,那徐州這三五萬兵馬,又如何能擋得住護民軍的進攻?
陶謙這個後悔呀。
當初為何要聽朝堂重臣和徐州士族的建議,派兵去破壞青州春耕呢?
隻不過,陶謙也知道,他能坐穩徐州刺史這把椅子,全靠徐州士族的支持。
陶謙思忖良久,隻好召集徐州的文官武將和士族代表一起商議。
徐州何去何從,他一個人根本就決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