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本是男女都有的。
可在京都,擔心教女子扭秧歌,太過驚世駭俗,所以這次全部都是禦林軍的士卒。
在青州,每到上元節,每家每戶,都有人參與踩高蹺、扭秧歌、舞獅子的隊伍中,而且隊伍逐年都更加龐大。
在歡樂鑼鼓之後,嗩呐再次奏起了民謠,而扭秧歌的和踩高蹺的,還有人群中戍衛的禦林軍將士,都跟著嗩呐聲高唱起來:
正月裡來呀是新春,
家家戶戶開了門。
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
送給那親人護民軍……
青州人如此擁戴護民軍,這首由蔡成編寫的民謠,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隨著農忙時護民軍都要下田幫忙,與農戶同勞作、同快樂,護民軍就是青州子弟兵的說法,也愈發深入人心。
如今,蔡成又把這首民謠帶到了京都。
日後,等青州歌劇院遷來京都時,
京都人都可以看到小話劇、舞蹈、歌曲演唱、青州快板、青州快書、青州評書、花鼓……等更多的節目。
要知道,自從青州的教司坊被蔡成改成歌劇院後,就吸納了一批年輕士子,每天絞儘腦汁地為劇院編寫劇本、歌曲、快書、評書等……
至於編演舞蹈,則是由原來教坊司內的女子負責。
現在可沒人敢欺負這些女子。
因為成公子稱她們為“藝術工作者”,其中最為出色的,還會被稱為“歌唱家”、“舞蹈家”什麼的。
幾乎所有教坊司中的女子,無論年紀,幾乎都嫁人了。
蔡成為了讓這些女子不再受到社會的鄙視,還專門讓牧府大肆宣傳這些女人的悲慘身世,並向整個青州宣告,這些女子如今,和廣大農戶一樣,都獲得了解放,都可以挺直腰板了。
可普通百姓可沒有錢去劇院看歌舞話劇什麼的。
蔡成還有辦法。
劇院的歌舞團,會輪流組織一些人組成演出團,然後青、冀、幽、並四州朝廷巡演。
尤其是秋收時節,劇院關門,所有人都要出去巡演,讓百姓的豐收喜悅,再添上一些色彩。
現在,在青州,隨便一個農戶,都會唱幾首好聽的歌曲。
用蔡成的話說,讓歌聲回響在田間、農莊和山野。
蔡成就是用這些方法,不斷豐富著大漢民眾的生活,積累著大漢的文明底蘊、塑造著大漢多彩的文化……
生活在鶯歌燕舞中越來越好,民心在豐收的喜悅中慢慢凝聚……
上元之夜,最為震驚則是京都百官。
有家小在京都的,都帶著家人來到了燈會廣場;獨身在京都的,也都三五成群,相邀來逛花燈。
隻不過因今日《漢報》刊登了“討蔡聯盟”一事,搞得來逛花燈京都百官,哪怕見了麵,都不敢多打招呼,生怕被蔡成抓住什麼。
儘管內心中還有一些惴惴不安,可看到如此豐富多彩的上元花燈,他們再怎麼樣,也知道成公子要把大漢變成個什麼樣子。
本來惴惴不安的心,此時卻增長了一絲期盼。
若大漢處處都如今晚,倒是讓人向往萬分。
這個晚上最開心的,非劉協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