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去了京都,袁術和袁遺可能還不至於是死罪,孫堅則是必死無疑。
王璿可是一州刺史,封疆大吏,而孫堅隻是長沙太守,他這是以下犯上之大罪。
袁術可舍不得孫堅。
在涼州平叛時,孫堅猛將之名,就已傳遍整個朝堂。
沒有孫堅,袁術哪有膽子殺張谘、得南陽?
而如今袁術正想在南陽大展身手,正需要孫堅這樣的猛將。
重要的是,現在朝堂之上,雖然還有袁隗的門生,可畢竟袁隗不在了,袁氏在朝堂之上已然無人。
袁術與手下一群文臣武將商議之後,袁術下令,儘收南陽糧草,大肆擴軍十萬。
南陽無山河之險,如果沒有足夠的兵馬,根本就守不住。
他毀不不奉詔令,也不公開造反,就想先割據南陽,看看朝廷能拿他如何。
反正內閣下達的是詔令,而不是聖旨。
不奉詔令,總不能說他造反吧?
他可是在京都西城門外,聽到蔡成所說的護民軍戰績。
哪怕他順利招募到了十萬兵馬,能否是護民軍的對手,他雖心中無底,可總要打過才知道吧。
本來孫堅的獻策,讓袁術、袁遺穩住了心神,誰知道……
孫堅告訴袁術:
一邊招募兵馬,一邊要儘快分兵搶占大江以北的南郡和江夏郡。
江夏東有大彆山,西有漢水,北是大洪山和桐柏山以及淮水,南是大江。
北麵隻有兩條通往江夏的通道:隻有大洪山、桐柏山之間的襄隨穀地,以及新息縣的淮水渡口。
隻要守住襄隨穀地和新息渡口,江夏無虞。
更重要的是新息渡口連接了豫州汝南。
汝南郡那可是袁氏的地盤,又有十餘萬私兵。
如此,南陽、汝南連成一線,以江夏為大本營,進退有據。
孫堅的獻策還不止如此。
孫堅還建議,取江夏應該與取南郡同步。
畢竟荊州劉表坐鎮治所襄陽,而襄陽卡住了南郡通往北方和益州的要隘,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如此,南郡、江夏皆為袁術的大本營,亦有大片田地。
一旦護民軍有攻南陽、汝南之勢,袁術完全可以把兩郡的百姓全部遷至江夏和南郡,讓南陽和汝南再無人煙。
這樣,不僅可以把南陽、汝南作為日後北進的戰場,三處要隘襄陽、新息渡口和襄隨穀地的隨縣,防守的壓力也不大。
一旦袁術抵禦住護民軍的進攻,在南郡和江夏站穩腳後,便打造水師,準備過江取荊州江南四郡,甚至取揚州江南四郡,以此形成據大江天塹以抗衡整個北方。
孫堅的獻策與袁氏當前族長袁成給袁術信中所說,大體不差。
來信說,已收到了朝廷的旨意,且因為袁紹和袁術的罪過,要罰沒袁氏八成族產。
袁氏當然不肯把八成家產交給朝廷。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